[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4年 51卷 1期
刊出日期:2014-02-25
研究与探讨
分析与计算
施工技术
研究与探讨
1
杨树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安全风险科学管控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国内外安全风险理论分析、经验总结、建设案例分析以及将传统风险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融合及研发,结合我国建设实际首次建立了一套贯穿地下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保障、技术标准体系为支撑和实时监控体系为手段的综合动态管控模式,实现了将传统的注重安全事故处理向现代的全过程安全风险预防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应用验证了所提出模式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2014 Vol. 51 (1): 1-7 [
摘要
] (
2746
) [
HTML
1KB] [
PDF
0KB] (
593
)
8
胡永利
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施工坍塌机理及应对措施
文章以北京地铁暗挖施工坍塌处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铁施工的概况,并对引起坍塌的水文地质、施工行为、地下管线、振动荷载等诱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暗挖施工坍塌形成机理的认识;从坍塌预防和坍塌处理两方面归纳了坍塌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北京乃至类似地区地铁暗挖施工的坍塌处理提供参考。
2014 Vol. 51 (1): 8-15 [
摘要
] (
2326
) [
HTML
1KB] [
PDF
0KB] (
571
)
16
高建环1, 赵晓磊2, 王胜杰2, 吴林松2
城市浅埋隧道爆破安全管理模式探索
城市浅埋隧道爆破施工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设施带来影响,甚至造成危害。文章针对大连地铁浅埋隧道爆破施工具有涉爆时间长、爆破次数多、爆破作业单位多、受保护建筑物多等特点,以及爆破作业的复杂环境,阐述了爆破安全管理的要点和有关事项,分析了爆破监测工作以及爆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2014 Vol. 51 (1): 16-20 [
摘要
] (
2386
) [
HTML
1KB] [
PDF
0KB] (
544
)
21
罗雄文1, 何发亮2
深长隧道突水致灾构造及其突水模式研究
突水灾害是深长隧道施工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而突水灾害的发生与隧道施工开挖工作面接近前方存在的含水体或隧道开挖临空面外存在的含水体密切相关。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外深长隧道突水灾害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系统地提出了深长隧道五种突水致灾构造及其致灾模型,即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上盘强烈破碎带、未胶结的富水张性断层带、未胶结的富水顺层错动(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带、充水岩溶、地下向斜储水构造含水体及其突水模式,剖析了五种突水致灾构造突水灾害。
2014 Vol. 51 (1): 21-25 [
摘要
] (
2487
) [
HTML
1KB] [
PDF
0KB] (
572
)
分析与计算
26
李积栋, 陶连金, 吴秉林, 安军海, 郭, 飞
密贴交叉隧道在强震作用下的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区间隧道为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密贴交叉隧道数值模型,并通过在模型基底输入水平方向振动的北京旅馆地震波,研究了密贴交叉隧道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密贴交叉隧道中,上层隧道水平位移大于下层隧道,上/下层隧道顶板位置处的相对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发生在中间交叉部,上层隧道底板和下层隧道顶板均是非交叉部的加速度反应最大;上层隧道较浅埋隧道的水平位移及应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而峰值加速度出现缩减现象;下层隧道较深埋隧道的水平位移出现放大效应,而加速度及应力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现象。
2014 Vol. 51 (1): 26-31 [
摘要
] (
2494
) [
HTML
1KB] [
PDF
0KB] (
560
)
32
董正方1, 2, 王君杰2
反应加速度法中地震动参数的修正研究
文章采用结构变形和自由场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系数修正反应加速度法中的地震动参数,近似考虑结构存在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修正的反应加速度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设定某种地质条件下的典型圆形盾构隧道为基准模型,使用反应加速度法、修正方法、时程法计算衬砌刚度变化时的结构内力。结果表明,若以时程法为准,修正方法可提高反应加速度法的精度,且对设计中关注的弯矩精度提高最大。
2014 Vol. 51 (1): 32-37 [
摘要
] (
2675
) [
HTML
1KB] [
PDF
0KB] (
608
)
38
吕振利1, 孙金山2, 左昌群2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深埋圆形隧道围岩质点振动规律研究
开挖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会诱发邻近隧道的动力响应,并影响其安全和稳定。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爆破地震波中的P波与邻近圆形隧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围岩质点振动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应力波通过圆洞时,围岩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将在洞壁附近发生微小的偏转,同时将使洞壁附近围岩的质点振动速度大于或小于振源速度,具有显著的质点振动缩放效应。振动频率、隧道尺寸、围岩性质,以及波长-洞径比对其质点振动速度的缩放效应的影响都较为显著。
2014 Vol. 51 (1): 38-44 [
摘要
] (
2607
) [
HTML
1KB] [
PDF
0KB] (
562
)
45
臧万军1, 王峥峥2
山岭隧道洞身段震害规律与地震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隧道洞身段长度因占隧道整个长度的比重较大,发生地震损坏的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建立地震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山岭隧道洞身段地震风险进行了分析;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境内59座山岭隧道震害资料,归纳出了影响隧道洞身段地震反应的10个主要因素,即埋深、施工情况、支护结构及强度、断面大小及形状、地震烈度、地震波传播方向、震中距、隧道长度、断层与软弱破碎带、围岩质量,并总结了与震害的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地震风险因素的权重,选取梯形和语意隶属函数,应用模糊数学和加权平均法进行了模糊综合运算。通过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龙洞子隧道的工程实践,得出了洞身段地震风险级别为极高的结论;通过汶川地震中的实际震害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2014 Vol. 51 (1): 45-53 [
摘要
] (
2324
) [
HTML
1KB] [
PDF
0KB] (
543
)
54
李化云1, 张志强1, 张, 洋1, 陈礼明1, 杨, 翔2, 张孝伟2
山岭隧道膨胀压力解析解基本问题研究
膨胀性围岩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不仅使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显著表现在施工阶段,其“后荷效应”还长期呈现在运营阶段,从而有别于一般的隧道。文章采用弹性力学原理,研究推导了隧道围岩在不同膨胀条件下,隧道支护结构所受压力及变形的解析解;从理论上,分析判明了在随围岩膨胀率变化、结构支护刚度变化和围岩膨胀压力变化的情况下,隧道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关系及分布规律;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解析解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为该类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对建成后的结构长期安全性评价,也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51 (1): 54-61 [
摘要
] (
2735
) [
HTML
1KB] [
PDF
0KB] (
555
)
62
杜林林, 王秀英, 刘维宁
预筑拱控制软弱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
软弱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掌子面前方,控制软弱围岩变形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掌子面前方变形,即预收敛。预筑拱以其横向连续性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在控制软弱围岩预收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文章通过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研究了预筑拱控制软弱围岩变形的机理。研究发现:(1)预筑拱能有效地控制隧道预收敛变形、收敛变形以及隧道上方围岩变形,围岩条件变差时预筑拱作用效果更加明显;(2)预筑拱能够有效地控制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应力释放,从而有效地控制隧道上方坍落拱的发展范围,限制拱顶区坍落拱的分布区域,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限制围岩应力重分布程度;(3)由于限制围岩应力释放,预筑拱所受围岩荷载比传统支护所受围岩荷载大。
2014 Vol. 51 (1): 62-69 [
摘要
] (
2266
) [
HTML
1KB] [
PDF
0KB] (
551
)
70
赵, 斌, 章慧健, 仇文革
特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过程应力特性研究
为了研究隧道施工中围岩的应力特性,采用能够反映围岩三向应力的I■-■曲线来描述应力路径,并结合摩尔库伦准则,定义安全系数。文章以乌蒙山2号隧道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特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中的应力路径和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大断面铁路隧道分部施工中,隧道左右两侧围岩的应力路径和安全系数变化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当开挖至监测点3m范围时,开挖引起监测点应力值、安全系数迅速减小,其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施作初期支护后,应力值、安全系数得到一定增加,且趋于稳定;及早地施作各部初期支护有利于控制围岩应力变化,边墙处安全系数长时间小于1.0应予以重视;开挖面通过各监测点后,各监测点的安全系数基本趋于稳定并大于1.0,说明该隧道在本次计算中是安全的。
2014 Vol. 51 (1): 70-76 [
摘要
] (
2615
) [
HTML
1KB] [
PDF
0KB] (
576
)
77
初明祥
深部巷道围岩支护阻力确定及其应用
文章通过理论计算获取围岩压力与位移,通过绘制P-U图分析支护与位移的关系,以此确定深部巷道围岩支护阻力。分析认为:在对深部巷道围岩压力和位移进行量化计算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深部巷道围岩支护阻力范围;利用P-U图中围岩与支护的关系,可选择合理的支护技术方案和支护时间。该方法在龙固煤矿主泵房洞室支护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1)采用实际围岩力学参数计算出的巷道围岩压力和位移符合工程实际,深部主泵房洞室围岩支护阻力的合理范围为4~6 MPa;(2)深部巷道的支护技术方案和支护时间可以依据支护阻力和P-U图确定;(3)该研究成果已成功用于煤矿工程实践。
2014 Vol. 51 (1): 77-81 [
摘要
] (
2343
) [
HTML
1KB] [
PDF
0KB] (
548
)
82
陈思阳1, 2, 朱彦鹏1, 2, 李, 忠1, 2, 黄丽华1, 张浩亮1
大断面黄土偏压隧道开挖侧向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大断面黄土偏压隧道穿越边坡时,由于隧道开挖断面大,施工频繁扰动土体,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工程风险。文章结合对隧址边坡进行预先加固的具体工程试验段,以边坡的稳定性计算为核心,选用改进的强度折减法,同时考虑抗拉强度指标与抗剪强度指标的折减;利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短台阶、CD、CRD三种施工方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在大断面偏压黄土隧道开挖侧边坡潜在滑面不明确情况下,用改进后的强度折减法,分析开挖对侧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隧道连续开挖对侧向边坡稳定性影响明显;在边坡支护情况下,综合各项因素,大断面偏压黄土隧道宜采用CRD法开挖。
2014 Vol. 51 (1): 82-89 [
摘要
] (
2653
) [
HTML
1KB] [
PDF
0KB] (
525
)
90
牛双建1, 2, 3, 杨大方2, 林志斌3
软土地区“群坑”流固耦合分析
文章针对现有研究缺乏考虑多个深基坑的流固耦合作用的现实情况,以深圳地铁5号线前海湾站为背景,对软土地层下的“群坑”进行了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潜水水位越高“群坑”变形越大,且地表沉降最大值和坑底隆起最大值都与潜水水位呈指数关系,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与潜水水位呈线性关系;(2)已有车站的存在对新建基坑靠近车站一侧的土体有“加固”的作用,会减小基坑靠近车站一侧土体的变形,但是会增大另一侧土体的变形;(3)考虑“群坑”流固耦合作用的数值分析更符合实际。
2014 Vol. 51 (1): 90-96 [
摘要
] (
2207
) [
HTML
1KB] [
PDF
0KB] (
539
)
97
张倚逾1, 邢博瑞2, 宋成科3
福建梅花山隧道岩爆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受隧道分步施工开挖顺序的影响,隧道围岩内将会产生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变化,在高地应力区域这种力学效应将更加明显,并会引起岩爆、片帮等严重地质灾害。文章结合福建梅花山铁路隧道工程实例,利用3D-Sigma软件建立三维隧道开挖数值模型,以实测应力数据为边界条件并利用Hoek-Brown强度准则估算确定岩体的输入参数,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开挖步骤的相互影响,以及隧道的三维时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拱顶形成压应力集中,拱肩位置形成了剪应力集中,这些应力集中导致洞壁围岩发生脆性破坏,并且后续的开挖作业会影响先前开挖成型的洞段,导致应力集中作用更为明显,加重围岩的破坏; 工程实践中实际发生岩爆的位置与数值模拟结果中显示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剪应力集中位置对应良好,证明数值模拟结果能很好地揭示该隧道岩爆发生的孕育机理和规律性。
2014 Vol. 51 (1): 97-104 [
摘要
] (
2403
) [
HTML
1KB] [
PDF
0KB] (
575
)
105
李, 智1, 2, 彭立敏1, 施成华1
管片混凝土变扩散系数氯离子侵蚀模型
文章通过对管片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机理的分析, 在Fick第二扩散定律基础上, 推导出了综合考虑时间、扩散深度的变扩散系数氯离子侵蚀模型;通过对管片抗侵蚀性能试验数据的分析, 验证了该侵蚀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与传统的恒定扩散系数的Fick第二扩散定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反映结构实际受氯盐侵蚀的发展趋势和混凝土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 而且能预测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含量,进而可预测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
2014 Vol. 51 (1): 105-109 [
摘要
] (
2312
) [
HTML
1KB] [
PDF
0KB] (
533
)
110
王志良1, 申林方1, 谢建斌2
人工冻结法单管冻结引起周围土体温度场变化的研究
为了研究人工冻结法单管冻结引起周围土体温度场的瞬态变化,文章根据冻结峰面将土体分为冻结区及降温区,并构建了相应的人工冻结相变温度场模型;采用变量代换的方法求解了单管冻结相变热传导控制方程,得出了用指数积分函数表示的冻结管周围土体温度瞬态变化的解析表达式;将指数积分函数级数展开式取有限项,计算得出了冻结管周围土体冻结区及降温区温度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结合一工程算例探讨了土体冻结温差、冻结管吸热系数、单位体积土体的结冰潜热等因素变化对人工冻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冻结温差越大,冻结峰面半径发展速度越慢;冻结管吸热系数越大,土体冻结锋面半径的发展速度越快;土体的结冰潜热越小,其冻结峰面半径发展速度越快。并且,这三个影响因素与冻结峰面半径的发展近似呈线性关系。
2014 Vol. 51 (1): 110-116 [
摘要
] (
2328
) [
HTML
1KB] [
PDF
0KB] (
573
)
117
李玉峰1, 2, 雷明锋1, 鲁贵卿2, 黄国富2
不同因素对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影响规律分析
针对围岩级别、交叉角度和岩柱高度3个影响因素,设计100个试验工况进行数值建模计算,分别从新建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拱顶沉降和初期支护内力变化两方面探讨了该3种因素对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新建隧道下穿施工的影响,既有隧道拱顶沉降和喷混凝土轴力均有增大的趋势,且随交叉角度的增大,增幅更为显著;当立体交叉隧道岩柱高度增加、围岩变差时,引起的既有隧道拱顶沉降变化加大,而喷混凝土轴力的增大比率反而逐渐减小。可见对于立体交叉隧道而言,既有隧道结构变形为较敏感的物理量,可作为施工设计的重点考察指标。
2014 Vol. 51 (1): 117-123 [
摘要
] (
2851
) [
HTML
1KB] [
PDF
0KB] (
610
)
124
孔文涛1, 何亚伯1, 李, 祺2, 王, 浩3, 覃卫民3
城市隧道施工期间既有建筑物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
城市暗埋隧道一般埋深浅、断面大,围岩条件差,隧道上方有密集建筑群,施工风险很大。文章针对既有建筑物在隧道施工期间的安全风险问题,综合考虑建筑物自身性能、隧道条件和工程现场实时监测数据三方面影响因素,建立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动态评判,根据评判结果确定了合理的建筑物安全防护措施;结合厦门市成功大道梧村山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实例,对其进行安全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14 Vol. 51 (1): 124-129 [
摘要
] (
2350
) [
HTML
1KB] [
PDF
0KB] (
548
)
130
张志勇
暗挖通道包穿既有结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在地铁建设中,暗挖通道包穿既有结构施工造成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车站为背景,基于“地层-结构”相互作用的原理,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了暗挖通道包穿既有4个小导洞的施工过程,分析了暗挖通道施工对小导洞变形、应力的影响,以及对地表沉降及邻近管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包穿施工对既有结构扰动明显;通过在包穿部位采取结构加强措施后,导洞变形、导洞两侧的应力集中及地表沉降等都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2014 Vol. 51 (1): 130-137 [
摘要
] (
2396
) [
HTML
1KB] [
PDF
0KB] (
548
)
138
余元全1, 刘小琳2, 张学富2
黄土连拱隧道中导洞临时支护的比选分析
黄土连拱隧道采用台阶法开挖时,中导洞的临时支护一般为钢支撑支护和回填土支护。为了选择合理的临时支护,文章结合太佳高速公路清凉寺连拱隧道的工程实例,对两种支护进行全过程弹塑性数值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支撑支护与回填土支护对隧道的地表位移、拱顶沉降、锚杆轴力的支护效果相同,均能满足隧道变形要求;对围岩应力、初期支护应力和锚杆轴力等方面的支护效果,钢支撑支护优于回填土支护。
2014 Vol. 51 (1): 138-143 [
摘要
] (
2535
) [
HTML
1KB] [
PDF
0KB] (
538
)
144
王其炎1, 杨建辉2, 薛永利1, 陈自海1
盾构在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浮研究
通过对杭州某地铁施工实例的监测与分析得出,隧道上浮可分为初次上浮和二次上浮,且初次上浮量在隧道总上浮中所占比重较大,约为50%~80%。文章结合该区间段盾构隧道施工,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在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管片上浮、管底处下卧土层回弹和管顶处上覆土层沉降随注浆压力、浆液弹性模量、土舱压力、千斤顶压力等因素变化发展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片上浮可分为三个阶段:上浮激增段、上浮平缓段和上浮稳定段。
2014 Vol. 51 (1): 144-152 [
摘要
] (
2900
) [
HTML
1KB] [
PDF
0KB] (
527
)
153
刘, 伟1, 周, 斌2, 甘伏平1, 赵, 伟1
隧道超前预报中不同性质充填溶洞地质雷达正演实验研究
隧道掘进过程中常遇到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根据溶洞填充物不同,将其划分为空气溶洞、充水溶洞、淤泥溶洞和干砂溶洞。文章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原理,对这些常见岩溶病害进行了正演模拟,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模拟的效果。结果表明:溶洞雷达正演图像基本特征是一条双曲线同相轴。通过分析双曲线同相轴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可以推测出溶洞的几何位置,以及定性判断溶洞填充物的类型,且理论模拟效果与实测隧道剖面吻合良好。
2014 Vol. 51 (1): 153-158 [
摘要
] (
2315
) [
HTML
1KB] [
PDF
0KB] (
513
)
159
韩浩东, 丁建芳, 郭如军
隧道底部不良地质体的地质雷达探测数值模拟及应用
地质雷达在探明隧道底部不良地质体情况时有着重要作用,掌握隧道底部各种不良地质体在地质雷达图像上的响应特征是有效实施探测的基础。文章通过建立隧道底部复杂地质地电模型,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隧道底部存在岩溶、断层、破碎带等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地质雷达图像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为隧道底部地质雷达探测图像的精确解释提供了依据;结合某客运专线隧道底部岩溶及破碎带探测地质雷达实例,证明了地质雷达在探测隧道底部不良地质体中应用的准确性。
2014 Vol. 51 (1): 159-163 [
摘要
] (
2716
) [
HTML
1KB] [
PDF
0KB] (
494
)
施工技术
164
张, 梅1, 黄鸿健2, 张民庆3, 肖广智3, 任诚敏3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预留空间法试验研究
兰渝铁路多座隧道通过高地应力软岩地层,施工中大变形问题极其突出。文章依托毛羽山隧道工程,通过对预留空间法应力释放进行了构思与试验分析,揭示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采取预留空间法的变形规律和应力释放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预留空间法,可以解决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施工的应力释放问题,使初期支护处于安全状态;对预留空间法进行设计时,柔性防护罩可采用4×φ22 mm格栅钢架及25 cm网喷混凝土,钢架纵向间距为1榀/0.75 m,预留空间量可取30~50 cm。
2014 Vol. 51 (1): 164-170 [
摘要
] (
2455
) [
HTML
1KB] [
PDF
0KB] (
500
)
171
孙付峰1, 刘, 涛2, 雷, 刚3
新意法在富水砂层的适用性研究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保河区间富水砂层段为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施工中采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意法”,即“环向水平旋喷桩+超前注浆管”对富水砂层进行了 加固。文章通过现场取样观测分析,研究了各种砂层中水平旋喷桩成桩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现场监测结果针对采用“新意法”施工对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意法”在富水砂层应用中控制沉降效果明显,但施工中也存在桩间咬合不良导致的渗漏水及注浆压力控制不当引起地层隆起等问题;通过对桩体角度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进行控制和对注浆施工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等方法,克服了“新意法”在富水砂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结果表明“新意法”在富水砂层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014 Vol. 51 (1): 171-178 [
摘要
] (
2688
) [
HTML
1KB] [
PDF
0KB] (
542
)
179
魏, 纲1, 李, 钢2, 苏勤卫2
基坑工程对运营地铁隧道影响的实测分析
杭州市某地下通道工程上跨已运营的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其基坑上跨段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复杂,需对其引起的既有隧道的变形进行严格控制,因此设计中针对性地采取了地基加固、分段开挖等施工控制措施。文章针对桩基工程阶段和基坑开挖阶段的隧道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盾构隧道竖向位移、水平向位移及收敛变形的规律和特点。实测结果表明:桩基工程施工可引起隧道的竖向下沉(最大值为5 mm),对水平径向收敛影响不大;基坑开挖可引起隧道的上浮(最大值1.9 mm)及水平径向收敛变形,对水平位移影响不大。
2014 Vol. 51 (1): 179-185 [
摘要
] (
2433
) [
HTML
1KB] [
PDF
0KB] (
515
)
186
冯欢欢, 陈, 馈, 王助锋, 张合沛
大连富水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富水复合地层已成为盾构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复杂地层条件之一,研究该地层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文章以大连市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论述了盾构选型和盾构始发等施工技术;并针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复合地层长距离小半径掘进、富水碎裂带掘进、硬岩掘进刀具控制等工程难点,分别从隧道轴线控制、掘进速度控制、刀具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工程实践证明,经过严格选型的盾构适合大连的地质条件,而且对于富水复合地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满足了本标段区间盾构施工要求。
2014 Vol. 51 (1): 186-191 [
摘要
] (
2411
) [
HTML
1KB] [
PDF
0KB] (
521
)
192
蔡路军1, 2, 马建军2, 朱以文1, 周大华3, 刘, 松3, 胡五洲3
宋家湾连拱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十白高速公路宋家湾连拱隧道地质条件复杂,裂隙发育,在爆破过程中存在超欠挖严重、隧道轮廓线不规整、中隔墙出现较多裂缝等问题。针对隧道不同围岩级别采取控制爆破技术,对连拱隧道开挖方式、各洞爆破参数、装药结构和起爆网路进行了优化设计,达到了减小爆破震动和改善爆破效果的目的。
2014 Vol. 51 (1): 192-198 [
摘要
] (
2709
) [
HTML
1KB] [
PDF
0KB] (
552
)
199
杨, 庆1, 王海亮1, 王军涛2
城市硬岩隧道下穿砖木结构建筑爆破控制技术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03标段区间隧道下穿济军第一疗养院口腔科医院,隧道埋深14m。为了将爆破震动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开挖过程中采用了大直径中空直眼掏槽、控制单段最大起爆药量的方法,将地表震动速度控制在1.5cm/s以内,确保了地面建筑物、附近交通干道的安全;同时应用孔外延期技术对爆破网路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了因雷管段别限制而增加的爆破次数,降低了爆破所需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4 Vol. 51 (1): 199-202 [
摘要
] (
2627
) [
HTML
1KB] [
PDF
0KB] (
519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