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8年 55卷 2期
刊出日期:2018-04-25

研究与探讨
试验与探测
分析与计算
施工技术
   
研究与探讨
1 周嘉宾 1,2
河南省公路隧道病害调查分析与运营管理思考
随着河南省公路隧道通车里程与运营时间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隧道进入病害高发期。为了对河南省公路隧道的病害处治提供依据,提高公路隧道的养护管理水平,文章采用资料调研与实地检查、抽样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河南省多条不同等级公路及养护级别隧道工作现状的调查,对运营公路隧道的主要病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隧道的运营现状进行了技术评价,进而指出了隧道养护理念、养护制度、病害处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最后,对公路隧道运营管理提出了“全寿命周期管养”、“定制隧道”、“预养护”、“智能养护”等方面的思考与展望。
2018 Vol. 55 (2): 1-10 [摘要] ( 849 ) [HTML 1KB] [PDF 3682KB] ( 1320 )
11 蒋雅君 1 杨其新 1 刘东民 2 盛草樱 3
隧道工程喷膜防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文章从国内外隧道工程喷膜防水技术的发展阶段、技术原理、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喷膜防水技术主要包括喷膜材料及成膜机理、喷膜机具、施工工艺几大部分,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暗挖隧道、沉管隧道、明挖隧道、隧道渗漏治理及其他相关地下工程结构。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国内外较多的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处于较大规模的应用阶段。随着相关工程应用实例逐步增多和研究工作的推进,该技术将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18 Vol. 55 (2): 11-19 [摘要] ( 844 ) [HTML 1KB] [PDF 1582KB] ( 2235 )
20 夏才初 1,2 那通兴 1 张平阳 1 黄 曼 1,2 曾格华 1
智能隧道激光收敛仪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原理及其应用
在隧道施工时,通过监测隧道的拱顶下沉可以判断围岩的稳定状况,从而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精密水准仪的工作强度高、难度大、挂尺难;虽然全站仪三角高程法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但在工程中的应用仍然较少。为提高隧道拱顶下沉的监测效率,文章提出了一种用智能隧道激光收敛仪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非接触量测方法,并简述了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测量步骤。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室内和隧道现场的重复性测量试验表明,智能隧道激光收敛仪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精度可达 0.70 mm。在青岛某洞库和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施工现场,与DS05精密水准仪和徕卡 TS15全站仪的对比监测验证了智能隧道激光收敛仪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精度和稳定性。智能隧道激光收敛仪监测隧道拱顶下沉的方法精度可靠、监测效率高、施工干扰少,还可同时监测隧道周边收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8 Vol. 55 (2): 20-27 [摘要] ( 786 ) [HTML 1KB] [PDF 1904KB] ( 1974 )
28 张传庆 1,2 张 洋 3 周 辉 1,2 杨凡杰 1,2 刘 宁 3
深埋软岩隧洞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变形控制是软岩隧洞稳定性调控的主要手段,规范和现有文献均给出了变形和变形速率控制指标或方法,但绝大部分成果是依据浅埋隧洞经验总结而得,不能很好地适用深埋隧洞围岩变形压力大的情况,且仅侧重变形收敛判断,无法据此起到施工过程及时调控或者将其作为调控依据的作用。文章针对此问题,在对深埋绿泥石片岩隧洞挤压变形洞段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变形指标围岩稳定控制方法,并以变形量和变形速率为主要指标,辅以变形和变形速率模式分析,可考虑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及时调控,避免了深埋软岩隧洞围岩挤压变形问题的出现。研究成果可为深埋软岩隧洞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调控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2018 Vol. 55 (2): 28-35 [摘要] ( 790 ) [HTML 1KB] [PDF 3006KB] ( 1607 )
36 张子新 1,2 王帅峰 1,2 黄 昕 1,2
节理岩体中 TBM掘进施工围岩稳定性及可视化分析
节理岩体的地质赋存特征含岩体结构、原岩应力场和地下水三方面,由此产生诸如破碎带、大变形软岩、富水带等恶劣的工程地质条件。TBM在节理岩体中掘进受到岩体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对岩体造成一定的扰动,可能将导致隧道围岩发生失稳。另外,地质勘探不到位、掘进机选型不当等因素也会导致或促进围岩发生失稳。TBM掘进围岩失稳的形式主要有开挖面失稳和洞周失稳,以及二者兼有的大型围岩失稳。为了更直观地观察TBM掘进围岩失稳,文章采用自主研发的块体理论分析软件BLKLAB对节理岩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模拟TBM隧道开挖,并根据块体理论计算分析得到了开挖面和洞周的可动块体和关键块体。
2018 Vol. 55 (2): 36-43 [摘要] ( 709 ) [HTML 1KB] [PDF 2522KB] ( 1975 )
44 魏星星 1,2 郑 波 2 王仁杰 1,2
季节性冻土隧道冻害机理分析及防冻探索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新建隧道受温度、水、空隙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会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形成冻融圈。随着季节的变化,冻融圈在衬砌与围岩的约束下产生冻胀力,造成衬砌受损开裂,进而引发冻害。虽然我国学者针对冻胀机理与冻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年研究,完善了 3种冻胀学说,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多种防冻措施,但冻害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季节性冻土地区隧道冻害现象、冻害机理及防冻措施,从温度、水、空隙等冻害必要条件出发,提出寒区隧道防冻减灾建议,以期对日后季节性冻土地区隧道的建设提供帮助。
2018 Vol. 55 (2): 44-50 [摘要] ( 853 ) [HTML 1KB] [PDF 1345KB] ( 2562 )
51 渠浩波 1,2 李 林 2
隧道施工“关门”式灾害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文章在对隧道施工“关门”式灾害调查及隧道施工“关门”式灾害与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7种围岩变形失稳塌方致灾构造、6种突泥致灾构造和 2种隧道洞内泥石流致灾构造,并对其致灾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围岩变形失稳塌方致灾构造位置的围岩级别未据实修正、初期支护未及时施作或初期支护强度不足,导致围岩变形失稳塌方;自体隔泥土盘或复合隔泥岩土盘的厚度不足、强度过低或突泥致灾构造条件变化等造成隔泥岩土盘被突破,导致突泥和泥石流;隔泥节理裂隙化岩盘沿优势结构面剪裂破坏导致突泥;隧道施工爆破震动导致岩溶中充填的粘土瞬间下坐,隔泥岩盘被突破致使突泥。
2018 Vol. 55 (2): 51-55 [摘要] ( 706 ) [HTML 1KB] [PDF 569KB] ( 1409 )
分析与计算
56 杨 峰
隧道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确定方法研究
隧道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的确定关键在于分析评估围岩变形何时达到稳定状态,现场监控量测蕴含整个围岩发展演化过程的所有信息,是其应力、变形状态最直接的反映。文章构建了一种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围岩变形状态动态综合评估模型,克服了传统综合评估方法仅在某一时间截面下进行静态评估的缺陷。该模型基于离差最大化原则对监控量测指标进行动态赋权,监测指标权重随其在评估时域内的稳定度而动态变化,时域内指标值离差越大赋予权重越大。同时,模型通过引入加速度修正系数概念,将监测指标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进行融合考虑。并且模型引入了时间权重向量和时间度的概念,对采集的监测数据按不同时期合理地赋予不同时间权重(近期监测数据时间权重高于远期监测数据)。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在杭州紫之隧道设置试验段进行了验证,为确定隧道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
2018 Vol. 55 (2): 56-64 [摘要] ( 743 ) [HTML 1KB] [PDF 2286KB] ( 1648 )
65 侯公羽 1 杨 悦 1,2 李小瑞 1 崔永科 1 周蒙辉 1
TBM隧道管片纵向受力的传递规律
在 TBM法施工过程中,千斤顶对盾尾后面的管片衬砌结构有反推力的作用,管片结构外侧的回填层对管片结构产生纵向剪切力作用。文章以神华新街台格庙矿区TBM隧道施工为背景,确定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回填层的强度变化全过程,进而确定了不同位置的管片结构的外侧表面受回填层的剪切阻力大小。通过力学分析,得到了千斤顶对管片结构的影响范围和各环管片的纵向压应力及外侧表面纵向剪切应力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第 17环管片结构开始不向后传递反推力,从第 1环至第 17环管片衬砌结构,相互之间的推力呈非线性减小的规律,侧面的剪切力从第5环至第17环呈线性增长趋势。
2018 Vol. 55 (2): 65-71 [摘要] ( 768 ) [HTML 1KB] [PDF 1514KB] ( 1641 )
72 姜志毅 王明年 于 丽 刘大刚 吴圣智
TBM隧道管片-豆砾石组合支护特性研究
在满足一定假设的条件下,利用厚壁圆筒弹性应变理论推导了管片-豆砾石组合支护刚度公式,为收敛约束法应用于护盾式 TBM管片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深入研究豆砾石填充层在组合支护中发挥的力学作用,文章定义了豆砾石填充层的应力分担比UP、变形比Uu和组合支护刚度折减系数K这三个分析指标。通过工程实例及参数分析表明:(1)注浆后的豆砾石填充层不能有效地分担围岩压力,也不能有效地吸收变形,其主要功能是在管片与围岩之间传递围岩压力、传递变形;(2)填充层弹性模量存在一临界弹性模量,能使组合支护刚度性质产生突变;而填充层厚度的增加则具有对组合支护刚度性质进行强化的作用。
2018 Vol. 55 (2): 72-77 [摘要] ( 659 ) [HTML 1KB] [PDF 1607KB] ( 1610 )
78 江思珉 1 王耀明 2 栗现文 3 周念清 1
深长隧道涌水量预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隧道建设中涌水问题处理不当会对当地生态和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准确进行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文章以岳武高速明堂山隧道为例,通过对地表水集水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断层因素概化、地下水模拟方法等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程序 MODFLOW模拟计算基岩裂隙含水介质中深长隧道开挖的涌水量,并评价隧道开挖对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至断层 F7的瞬时涌水量在 1 000 d后基本降至稳定涌水量水平,稳定涌水量的模拟计算结果与隧道内涌水量实际测量结果相近;隧道开挖对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隧道轴线断层附近以及部分山脊处,其余地段降深不明显。
2018 Vol. 55 (2): 78-83 [摘要] ( 767 ) [HTML 1KB] [PDF 1853KB] ( 1537 )
84 任育珍 杜 俊 张伦华 毛 宁 吴 涌
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特征研究
软弱围岩隧道受开挖扰动影响变形明显,施工中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隧道塌方。文章以厦门莲岳隧道 A匝道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隧道所处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软弱围岩隧道,不论是全断面开挖还是台阶法开挖,掌子面挤出位移最大,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次之,洞周收敛最小;隧道围岩变形可以分为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和掌子面后方变形,围岩条件越差,先行变形越大,约占总变形的 10%~30%;采用台阶法等分部开挖工法,可减小对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影响范围及变形。在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的周边环境有严格变形控制要求时,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预加固措施来控制隧道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以确保隧道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2018 Vol. 55 (2): 84-90 [摘要] ( 722 ) [HTML 1KB] [PDF 2819KB] ( 1440 )
91 邓康宇 1 薛欣然 2 诸葛连兵 3 牛 钢 1
基于非等间距GM(1,1)模型群对深井巷道围岩变形的预测
针对时间间距不同的深井巷道围岩变形问题,文章建立了全数据非等间距GM(1,1)模型和不同维数的部分数据非等间距 GM(1,1)模型,通过误差比较分析,得到了相对误差最小的模型为 5维部分数据非等间距 GM(1,1)模型,并对巷道顶底板和两帮位移量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维数越小,非等间距 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越小,为预测巷道围岩变形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法。
2018 Vol. 55 (2): 91-95 [摘要] ( 748 ) [HTML 1KB] [PDF 1356KB] ( 1299 )
96 王立川 1,2 张学民 2,3 马明正 4 陈俊波 4 黄勤伟 2 韩增增 5 许召强 2
隧道爆破水介质轴向不耦合装药振动规律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文章依托郑万铁路七峰山隧道工程,采用现场试验和三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隧道掏槽眼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轴向不耦合装药结构工况下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对比分析了掌子面后方不同距离和位置的初期支护结构振动速度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爆心距相同时,上台阶爆破引起的拱顶振速峰值最大、拱腰次之、边墙最小;当采用边墙测振方法优化掌子面上台阶掏槽最大段药量时,结果偏于不安全;在掏槽眼总药量相同情况下,水介质轴向不耦合装药爆破引起的振速较明显小于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2018 Vol. 55 (2): 96-102 [摘要] ( 779 ) [HTML 1KB] [PDF 2674KB] ( 1561 )
103 王可意 1 徐东强 2 孙晓杉 2
Ⅲ1级围岩三车道公路隧道仰拱设置问题研究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规定Ⅲ级围岩三车道隧道需设置厚 45 cm 仰拱混凝土,而《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中则规定可以取消仰拱。鉴于此,文章依托省界隧道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Ⅲ1级围岩情况下平底和仰拱两种支护结构形式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结合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Ⅲ1级围岩三车道平底隧道和仰拱隧道整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及塑性区体积均相差在5%以内,Ⅲ1级围岩三车道隧道可以采用平底结构形式代替仰拱,平底结构支护形式可以满足工程结构稳定性要求。
2018 Vol. 55 (2): 103-109 [摘要] ( 776 ) [HTML 1KB] [PDF 3351KB] ( 1586 )
试验与探测
110 李苍松 1 吴丰收 1 赵岩杰 2 王福刚 2 曹玉清 2
基于溶蚀实验的微观岩溶形态分形特征和水化学动力学特征研究
为有效防治长大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问题,有必要深入开展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溶蚀作用机理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工况下溶蚀磨片的溶蚀实验。在对溶蚀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分形理论开展溶蚀磨片的微观岩溶分形特征分析,借助水化学动力学理论开展溶蚀液的水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水化学分形特征研究,进一步探索岩溶形态分形特征与水化学动力学特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溶蚀实验水化学分形评价指数与微观岩溶分形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上是显著的,为深入认识岩溶地下水作用机理、开展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技术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2018 Vol. 55 (2): 110-120 [摘要] ( 706 ) [HTML 1KB] [PDF 4386KB] ( 1532 )
121 胡指南 1,2 宾胜林 3 谢永利 2 杨万精 4
沉管隧道节段接头剪力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为研究沉管隧道节段接头剪力键剪力沿纵向与横向的空间分布规律,文章以地基差异沉降作为试验控制变量,在沉降试验平台上进行了 1∶4.69的大比尺沉管节段接头模型试验。同时,在考虑剪力键橡胶垫双线性材料特性及与沉管节段之间、节段与土体之间接触效应的情况下,开展了沉管隧道节段的足尺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节段接头剪力键横向剪力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单纯按剪力键榫与剪力键槽接触面积或平均分配接头剪力的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沉管隧道节段接头剪力沿纵向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左半部分的形态进行传递,但随着差异沉降的增大,剪力的衰减速率也在增大;纵向差异沉降时,节段接头剪力影响范围为 3个节段;横向差异沉降时,节段接头剪力影响范围为 4个节段。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可以为沉管隧道接头研究及剪力键设计提供参考与依据。
2018 Vol. 55 (2): 121-126 [摘要] ( 752 ) [HTML 1KB] [PDF 2211KB] ( 1368 )
127 陈方敏 1 丁 智 2 李绍朗 2 张孟雅 2 周联英 2
地铁荷载作用下水泥土应变监测模型试验研究
在软粘土地区修建地铁等工程中,采用水泥土加固法可有效提高地基强度,减小地基沉降,因而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扰动影响使得复合土体存在初始固结度,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其应变发展规律会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影响其长期变形。文章通过室内 GDS动三轴试验对水泥土进行了动力测试,分析了水泥掺入比和初始固结度对其应变发展的影响。综合已有研究和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掺入比和初始固结度的应变发展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固结度低的试样,应变发展速率越快;当初始固结度较低时,掺入比小的水泥土应变发展速率较快;水泥土应变发展呈非破坏型,不同固结度下水泥土的动应变与循环次数的对数 lgN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
2018 Vol. 55 (2): 127-133 [摘要] ( 671 ) [HTML 1KB] [PDF 2580KB] ( 1325 )
134 田志宇 1 林国进 1 杨 枫 1 江 益 2 汪 波 2
隧道不同支护体系的支护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为研究隧道不同支护体系的支护效果,文章以Ⅳ级围岩双车道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相似比为1∶30的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支护体系的承载能力,取拱顶位移 20 mm(换算成隧道原型则为 60 cm)时的外部荷载作为围岩-支护体系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不论是围岩+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还是围岩+喷射混凝土,或者是围岩+系统锚杆支护体系,其极限承载能力均较毛洞状态有很大提高。其中围岩+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体系提高了 56.8%,围岩+喷射混凝土支护体系提高了 48.3%,围岩+系统锚杆支护体系提高了 47.8%;(2)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效果最好,其次为喷射混凝土,再次为系统锚杆。而系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效果相差无几,难分伯仲;(3)系统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并没有达到 1+1=2或者>2的效果,可以做适当优化。
2018 Vol. 55 (2): 134-139 [摘要] ( 710 ) [HTML 1KB] [PDF 2427KB] ( 1746 )
140 秦 成 1,2 张玉东 2 李 好 2 邓春为 2
多尺度综合探测技术在岩溶隧道突水成因判定中的应用
隧道穿越岩溶富水区时易发生突水事故,给施工安全带来威胁,如何准确、快速地分析突水成因,是治理突水事故的前提和关键。文章结合渝广高速华蓥山隧道突水实例,基于时空多尺度的概念,提出了“多尺度综合探测”岩溶隧道突水成因的判定方法,以时间尺度上突水前后的水文长观数据为依据,进行空间尺度上从点(掌子面)到面(区域)的综合分析。通过该方法,准确查明了突水成因为掌子面前方 3.0~7.6 m处层间裂隙导通+180~+420 m标高范围的中深层水平循环岩溶水,且水源补给条件一般,此结论为后期采取开挖后径向注浆的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2018 Vol. 55 (2): 140-145 [摘要] ( 682 ) [HTML 1KB] [PDF 3159KB] ( 1319 )
146 刘兆勇 王羿磊 杨 威
相对坐标测量系统在 TRT法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TRT地震波三维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在现代隧道开挖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TRT技术以大地坐标系统为基础来建立隧道勘测模型,现场耗时较多,影响施工进度。基于此,文章通过引入相对坐标测量系统在某水电站隧洞地质超前预报系统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大地坐标测量系统与相对坐标测量系统下的地质超前预报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坐标量测系统下的预报效果相同,且相对坐标测量系统下的预报结果与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吻合度高。
2018 Vol. 55 (2): 146-151 [摘要] ( 615 ) [HTML 1KB] [PDF 2627KB] ( 1445 )
152 刘继滨 1 蔡建华 1 张 方 2 彭 跃 1
阵列式 HSP隧道地质预报技术及其应用
阵列式水平声波剖面法(HSP)隧道地质预报技术,是一种在隧道施工中采用锤击、电火花等为激发震源探测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带)的新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文章在介绍阵列式水平声波剖面法隧道地质预报技术基本原理、数据处理软件、仪器及测试布置的基础上,通过阵列式水平声波剖面法在溶洞、破碎带和断层探测预报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阵列式水平声波剖面法的技术优势。
2018 Vol. 55 (2): 152-157 [摘要] ( 698 ) [HTML 1KB] [PDF 2495KB] ( 1484 )
158 赵前进
铁路隧道钢筋混凝土仰拱厚度检测研究
文章采用宽频多道瞬态瑞雷面波法对某新建铁路隧道钢筋混凝土仰拱厚度进行无损检测,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其检波器、震源、偏移距、道间距等关键参数的最优设置,并采用全局最优法的遗传算法对频散曲线进行了反演,从而避免了目标函数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同时又降低了对初始模型精度的要求。实践表明,测试结果与钻孔取芯数据较为吻合,印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2018 Vol. 55 (2): 158-163 [摘要] ( 806 ) [HTML 1KB] [PDF 1798KB] ( 1510 )
施工技术
164 安永林 1 欧阳鹏博 1 彭立敏 2 吴 波 3 胡文轩 1
深大竖井及转隧道正洞施工技术与安全分析
文章依托浏阳河隧道工程 2号深大竖井施工实例,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竖井施工技术及竖井转正洞的施工方案,即竖井采用明挖逆筑法施工,围护桩及喷锚支护与衬砌共同构成刚度较大的封闭式环状水平受力结构,竖井转正洞与竖井落底同步进行的施工方法,有利地解决了正洞开挖存在作业平台过高的问题。文章针对具体的施工过程建立了仿真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情况,分析了该施工方法的安全性。实施效果表明:地层位移、竖井的初期支护、竖井的二次衬砌、隧道正洞的初期支护受力均满足安全要求。竖井转正洞施工过程中,隧道正洞初期支护的较大弯矩集中在拱脚附近,最大弯矩随着开挖而增大。
2018 Vol. 55 (2): 164-173 [摘要] ( 804 ) [HTML 1KB] [PDF 5895KB] ( 1395 )
174 李 军 1 雷明锋 2 林大涌 2
城市地铁盾构隧道下穿运营铁路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兴建,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类近接工程的出现,给实际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文章依托长沙地铁 1号线涂家冲站—铁道学院站区间隧道下穿京广铁路工程,对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铁路的施工控制深入开展了研究,提出了包括旋喷桩加固、线路架空加固(横挑纵抬)等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控制措施的保护下,既有运营铁路路基与铁轨的变形值均能够满足铁路安全运营的要求,所提出的控制措施是有效可靠的,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018 Vol. 55 (2): 174-179 [摘要] ( 695 ) [HTML 1KB] [PDF 2668KB] ( 1455 )
180 张亚果 1 姚占虎
超大直径盾构穿越长江上软下硬地层刀具配置和优化研究与应用
      随着国内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超大直径盾构在水下隧道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下隧道盾构刀盘刀具的合理选型配置一直是施工的难点。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为例,介绍了盾构刀具前期设计理念,分析了刀具在高石英含量、上软下硬地层中非正常磨损的机理,通过对滚刀和主切削刀具型式的优化延长了刀具寿命,减少了水下带压换刀的次数,提高了刀具的适应性、耐久性,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2018 Vol. 55 (2): 180-188 [摘要] ( 689 ) [HTML 1KB] [PDF 3906KB] ( 1293 )
189 李文聪
地铁车站中洞法施工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文章以北京地铁 14号线陶然桥站中部暗挖主体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水准测量监测方法,对中洞法施工各施工工序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沉降变形主要经历 5个阶段,即柱洞初期支护施工沉降阶段、中洞初期支护施工沉降阶段、中洞二次衬砌底板与扣拱施工沉降阶段、侧洞初期支护施工沉降阶段及二次衬砌结构施工沉降阶段。其中第Ⅰ阶段与第Ⅳ阶段沉降值占最终沉降值比重最大,最终沉降横断面曲线呈轴对称,以中洞中线为对称轴线。
2018 Vol. 55 (2): 189-193 [摘要] ( 588 ) [HTML 1KB] [PDF 2401KB] ( 1149 )
194 苏 明
软流塑地层暗挖法截除盾构前方桩基群关键施工技术
在软流塑地层中采用暗挖法截除盾构前方桩基群的做法尚属首例,软土暗挖与截桩交替进行,风险与难度极高。文章依托南京地铁 3号线大明路站—明发广场站盾构区间下穿宁溧路夹岗过街箱涵工程实例,针对该地层中桩基群与盾构隧道的特点和限制条件,采用暗挖法先开挖上半断面并封闭成环,再施作洞内竖井并开挖下半断面,同时采用劈裂机和人工风镐微扰动截桩技术,解决了软土开挖易变形、截桩振动大、开挖面暴露时间长易坍塌等风险,同时缩短了工期,可为后续类似条件下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18 Vol. 55 (2): 194-200 [摘要] ( 672 ) [HTML 1KB] [PDF 3069KB] ( 1395 )
201 张晓今 1 钟毫忠 2 张 超 3
浅埋山岭隧道软岩段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
文章以某浅埋山岭隧道软岩段塌方处理为工程背景,总结和分析了软岩段隧道塌方的原因,认为:(1)山岭隧道软岩段允许爆破振动速度 10 cm/s的指标偏大,在分步开挖时,反复的爆破振动会超过岩体的爆破振动耐受值;(2)在软岩偏压段,监控量测频率应当随隧道开挖工法的变化而变化,需建立动态的隧道塌方预警系统;(3)对塌方段以“稳定塌体,填充塌腔,超前注浆,谨慎通过”的总体处理原则,加强对山岭隧道软岩段爆破振动速度的控制,采用“横分纵错,一次起爆,分步延时”爆破技术降低爆破振动,可快速安全地通过软岩隧道段。
2018 Vol. 55 (2): 201-207 [摘要] ( 718 ) [HTML 1KB] [PDF 3745KB] ( 1435 )
208 龚渠洪
浅谈铁路隧道衬砌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隧道衬砌是隧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施工质量将影响隧道的使用功能。文章通过总结隧道衬砌常见质量问题,研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018 Vol. 55 (2): 208-211 [摘要] ( 690 ) [HTML 1KB] [PDF 1104KB] ( 1819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