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6年 53卷 4期
刊出日期:2016-08-25

施工设备与材料
研究与探讨
分析与计算
施工技术
   
研究与探讨
1 曾 磊 1 王少飞 2, 3 何旭春 2, 3 阮志敏 2, 3
智慧型公路隧道的概念、 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在役公路隧道规模十分庞大、 管理难度加大这一现状, 文章提出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 建设智慧型公路隧道的设想, 并建立了智慧型公路隧道的通用体系架构, 包括: 感知、 通信、 计算、 应用和用户五个层次。围绕公路隧道运营管理的核心业务, 构建了智能管控、 养护管理、 分析研判、 防灾减灾、 信息服务等五大应用平台, 具有全息感知、 深度融合、 准确认知、 优化决策、 协同控制、 高效管理等特点。随着智慧型公路隧道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将为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带来变革与创新。
2016 Vol. 53 (4): 1-8 [摘要] ( 1678 ) [HTML 1KB] [PDF 3282KB] ( 2769 )
9 林 志 陈 相
基于性能的公路隧道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文章在分析总结不同条件下公路隧道的实际震害程度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参考建筑、 桥梁、 轨道交通、铁路等其它领域抗震设防目标, 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 技术状况, 提出了公路隧道基于其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与标准并与现行规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 “两水平设防、 两阶段设计” 的抗震设计方法, 对E2地震作用下的塑性抗震设计作了明确规定, 因此, 对于沉管隧道、 盾构隧道以及明挖隧道十分重要, 弥补了现行规范的不足。
2016 Vol. 53 (4): 9-15 [摘要] ( 1183 ) [HTML 1KB] [PDF 1063KB] ( 1953 )
16 吴东鹏 1 杨新安 2
铣挖法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研究
      传统的矿山法隧道围岩分级难以满足铣挖法隧道的施工需要, 因此对铣挖法隧道围岩进行准确分类并掌握其对铣挖机施工的影响非常重要。文章结合赵家湾隧道铣挖机施工实例, 在分析总结铣挖工法地层适应性的基础上, 提出一套兼顾隧道稳定性和施工效率的铣挖法隧道围岩分级流程和方法。在进行围岩稳定性等级划分的基础上, 从不同类型围岩的工程特性出发, 依据正常速度和次生速度将铣挖法隧道围岩工作条件分为 A(工作条件好)、 B (工作条件一般)、 C (工作条件差)、 D (工作条件极差) 四个等级, 并将不具备铣挖法施工条件的围岩定义为E级 (不适宜铣挖法施工)。该方法的提出对铣挖工法地层适应性研究和铣挖法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6 Vol. 53 (4): 16-21 [摘要] ( 1490 ) [HTML 1KB] [PDF 1212KB] ( 2345 )
分析与计算
22 骆建军
高速地铁隧道内扩大段和通风竖井对压力波的影响研究
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列车速度的提高, 针对城际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出现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以及在地铁隧道入口段不易设置缓解设施的特点, 文章对区间隧道段内设置扩大段+通风竖井组合式缓解设施来改变高速地铁隧道内瞬变压力的作用进行研究, 阐述了高速地铁列车经过扩大段+通风竖井时压力变化的三维可压缩、 粘性、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隧道内扩大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隧道内压力波及其压力梯度的大小。扩大段的位置尽可能布置在隧道入口段100~150 m处, 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波的波前压力梯度及峰值。扩大段的长度变化对改变隧道内的压力变化影响较小, 分析认为将扩大段的长度控制在列车长度比较合适, 约为200~250 m; 增大扩大段隧道的断面积可以有效地缓解隧道内的压力及压力梯度; 扩大段+通风竖井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加快降低隧道内压力及压力梯度, 并且通风竖井的位置布置在靠近隧道入口方向的扩大段内10~15 m。
2016 Vol. 53 (4): 22-28 [摘要] ( 1311 ) [HTML 1KB] [PDF 3135KB] ( 1853 )
29 余云燕 1 李国良 2 赵德安 3 陈志敏 1 魏明强 3 尹建民 4 李永松 4
两水隧道地应力测量及三维地应力场多元回归分析
     文章针对兰渝铁路两水隧道选择 1个测孔、 7个试验段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测试结果表明两水隧道的现今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 应力量级属于极高应力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N80°W~EW,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该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夹角较小, 利于隧道围岩稳定。结合实际的地质条件和地层参数, 在实测地应力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隧道区两个大规模三维计算模型,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对重力、 水平挤压和剪切等 4种工况的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分别进行数值计算, 根据多元回归方程, 宏观扩展分析两水隧道区域的原岩地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 两水隧道大部分区段的水平横向地应力值为 7.0~9.0 MPa、 水平横向侧压力系数为 1.0~1.5。宏观地应力场的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6 Vol. 53 (4): 29-36 [摘要] ( 1775 ) [HTML 1KB] [PDF 3905KB] ( 2476 )
37 许崇帮
石火山隧道围岩高温力学试验分析
文章利用室内试验手段, 对新疆石火山隧道围岩(砂岩)经历 400℃、 600℃、 800℃及 1 000℃高温后的波速、 试件质量、 三轴抗压强度、 单轴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随燃烧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试件经历温度小于 400℃时波速变化不大, 而在温度大于 400℃后波速开始降低, 且在 400℃~600℃时尤为显著;试件三轴抗压强度与燃烧温度、 围压间关系较为复杂, 其三轴抗压强度及其相关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在燃烧温度达到 800℃前后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燃烧温度小于 600℃时, 试件单轴抗压强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但当温度超过 600℃时反而随温度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对石火山隧道衬砌支护结构设计及火灾条件下围岩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6 Vol. 53 (4): 37-42 [摘要] ( 1265 ) [HTML 1KB] [PDF 2938KB] ( 1784 )
43 徐国文 何 川 王 维
围岩流变模型参数识别的启发式-支持向量机方法
       针对传统反分析算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的缺陷, 文章引入支持向量机、 启发式智能优化算法及三维数值模型对围岩流变参数进行反演。其具体过程为: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 利用三维数值模型构造训练样本集, 通过启发式智能算法搜索最佳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 建立岩体力学参数与岩体位移之间的非线性支持向量模型; 对任意一组给定的岩石力学参数, 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外推能力代替数值计算软件的正向计算, 通过启发式算法对力学反演参数进行调整, 即可迭代求出岩体力学参数。将该方法运用于广甘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工程流变参数的反演中, 结果表明, 该反演方法合理可靠, 可有效地指导隧道工程参数设计和施工稳定控制。
2016 Vol. 53 (4): 43-51 [摘要] ( 1348 ) [HTML 1KB] [PDF 4842KB] ( 1995 )
52 李元海 1.2 杨 苏 1.2 喻 军 1, 3 干昆蓉 4
大型溶洞对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针对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到岩溶突水导致的围岩稳定性问题, 文章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溶洞对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并对隧道开挖穿越溶洞地层采取的充填与注浆加固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溶洞与隧道的影响间距范围为 0~1倍洞径, 边墙一侧溶洞对另一侧边墙变形的影响较小;(2) 溶洞与隧道之间的岩层存在拉伸破坏区, 受力与变形显著;(3) 溶洞回填和注浆加固可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减小围岩变形与塑性区范围, 径向注浆加固圈以5 m厚度为较优。
2016 Vol. 53 (4): 52-60 [摘要] ( 1282 ) [HTML 1KB] [PDF 6793KB] ( 1829 )
61 师 海 1 白明洲 1, 2 许兆义 1 田 岗
基于突变理论的岩溶隧道与隐伏溶洞安全距离分析
在弹性力学基础上, 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岩溶隧道开挖时掌子面与隐伏溶洞安全距离的非线性-尖点突变模型。将岩梁假设为固支单位宽度的弹性梁和周围固支的弹性圆板力学模型, 给出了不同尺寸溶洞与掌子面斜交和正交 (溶洞的跨度大于和小于隧道直径) 空间状态下的突变理论安全距离计算公式, 对隧道掌子面与不同空间状态溶洞安全距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合新建沪昆客专 (贵州段) 岩溶隧道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用尖点突变模型描述隧道与不同空间状态下隐伏溶洞安全距离的方法是合理的、 有效的, 对岩溶隧道的施工建设有指导作用
2016 Vol. 53 (4): 61-69 [摘要] ( 1260 ) [HTML 1KB] [PDF 2452KB] ( 1747 )
70 符亚鹏 1 方 勇 2 崔 戈 2 郭建宁 2
小规模下伏薄煤层采空区倾角对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公路隧道近接下伏采空区施工必定会打破采空区的原始平衡状态, 出现应力重分布现象。为研究不同倾角下伏采空区对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采空区地层隧道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 研究了下伏采空区倾角对隧道洞周位移、 初期支护内力和塑性区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 ①下伏采空区的存在加大了隧道洞周位移, 倾角越小, 增幅越大; ②下伏采空区的存在增强了初期支护内力分布离散性, 尤其是对拱顶内力影响幅度较大, 主要体现在隧道拱顶轴力降低, 倾角越小, 降低值越大; ③下伏采空区的存在增大了围岩塑性区, 甚至贯穿到采空区冒落带, 倾角越大, 塑性区越小。因此, 下伏采空区倾角越小, 隧道施工风险越高, 围岩稳定性越差, 结构受力越不利, 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下伏采空区的处治强度。
2016 Vol. 53 (4): 70-76 [摘要] ( 1287 ) [HTML 1KB] [PDF 4267KB] ( 2131 )
77 丁 智 1 朱少杰 2 秦建设 2 魏新江 1 王凡勇 1 张 霄
邻近建筑物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城市地铁区间施工主要以盾构法为主, 但盾构法施工会使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既有建筑物受到影响。目前对邻近建筑物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规律研究偏少, 且Peck经验公式在预测沉降时忽略了建筑物的存在及其刚度的不同对沉降分布曲线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盾构隧道开挖邻近建筑物时引起的土体变形规律,得出如下结论: 当地表沉降分别呈 “塞形分布曲线”、“偏态分布曲线” 和 “正态分布曲线” 的变化时, 隧道分别在位于建筑物正下方、 扰动范围内以及扰动范围外的三种工况下进行施工, 同时给出了 “塞形分布曲线” 和 “偏态分布曲线”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通过分析算例验证盾构隧道开挖位于建筑物不同位置处引起的地表沉降呈 “塞形曲线”、“偏态曲线” 和 “正态曲线” 分布的合理性, 可为邻近建筑物隧道施工及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016 Vol. 53 (4): 77-83 [摘要] ( 1179 ) [HTML 1KB] [PDF 2871KB] ( 1763 )
84 高 红 1, 3, 4 文鸿雁 1, 2, 3 李运健 4 聂光裕 1, 3 杨 志 1, 2
基于小波变换与卡尔曼滤波结合的 GM(1, 1)模型在高铁隧道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高铁隧道的变形量较小, 但受随机噪声的干扰较大, 使得监测得到的沉降曲线不能反映实际的沉降情况。鉴于此, 文章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与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 RLG降噪方法, 该方法既有小波变换的去相关作用和多分辨分析功能, 又有卡尔曼滤波对未知信号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的特点。采用 GM (1, 1)预测模型对降噪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 基于小波变换与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 GM(1, 1)模型的精度较基于卡尔曼滤波的GM(1, 1)模型的精度高, 可有效地运用于高铁隧道沉降分析中。
2016 Vol. 53 (4): 84-89 [摘要] ( 1224 ) [HTML 1KB] [PDF 1909KB] ( 1614 )
90 林赉贶 郭金成 夏毅敏 吴 元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边缘滚刀优化布置研究
为研究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TBM) 边缘滚刀布置规律, 文章根据刀盘实际破岩情况和刀盘设计技术要求, 提出了边缘滚刀布置的基本原则, 确定了边缘滚刀布置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建立了TBM边缘滚刀多目标优化布置数学模型, 分析其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函数, 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文章以伊朗NASOUND隧道某施工标段所用刀盘边缘滚刀布置为例, 对所建立的模型和所采用的优化算法进行验证, 并与原 TBM边缘滚刀布置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优化后的刀盘径向不平衡力下降19.4%, 倾覆力矩下降20.6%; 刀盘布置优化后强度和刚度有所改良, 刀盘最大应力减小了 36.6%, 最大变形量减小了 30.3%。工程实例验证了优化布置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研究内容与方法可为TBM刀盘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2016 Vol. 53 (4): 90-96 [摘要] ( 1267 ) [HTML 1KB] [PDF 2764KB] ( 1811 )
97 章慧健 仇文革 孔 超
新建隧道近接既有建筑物施工的破坏模式研究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影响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新建工程的施工引起围岩应力状态再次重分布,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力学行为变化。文章引入强度折减法, 通过数值模拟手段, 对新建隧道近接既有建筑物施工的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当新建隧道与既有建筑距离较远时, 仅是隧道本身的单独失稳, 不会波及建筑物; 当两者距离较近时, 夹岩破坏。在此基础上, 根据破坏模式的差异提出两者有无近接施工影响的若干判据如下:(1) 在隧道埋深不变 (0°方向) 的情况下,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趋于定值可作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有无影响的判据; 在隧道埋深变化 (非 0°方向) 的情况下, 安全系数达到峰值即可作为上述判据;(2) 基于剪切应变增量显示的滑移带是否贯穿隧道与建筑物加载面之间的夹岩, 可作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有无影响的形象直观判据。研究成果可为控制此类近接工程的安全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也为进一步建立影响分区、 制定相关规范指南提供理论支撑。
2016 Vol. 53 (4): 97-101 [摘要] ( 1165 ) [HTML 1KB] [PDF 2138KB] ( 1728 )
102 邓春林 1, 2 王胜年 1, 2 熊建波 1, 2 范志宏 1, 2 徐兆全 1, 2
基于应变监测的沉管隧道混凝土侧墙裂缝解析
某沉管隧道分两层浇筑施工, 在高度为 2 m的水平浇筑界面以上的侧墙出现了规则的竖向和斜向裂缝。为研究侧墙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在沉管底板和侧墙内埋设振弦应变传感器, 监测得知底板各监测点均产生收缩应变, 侧墙水平方向从中部至端部实测收缩应变逐渐增大, 竖向从下至上实测收缩应变逐渐增大。根据部分监测点的水平拉应力和剪应力, 文章引入平面应力状态解析法, 计算了最大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方向角, 并与相应监测点附近裂缝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根据监测数据计算的最大主应力的方向角与裂缝开展方向吻合。
2016 Vol. 53 (4): 102-107 [摘要] ( 1438 ) [HTML 1KB] [PDF 1987KB] ( 2379 )
108 赵江涛 1, 2 牛晓凯 1, 2 苏 洁 1 杨广武 3 徐会杰 4
隧道开挖条件下 2×2被动群桩遮拦效应的数值分析
文章采用两阶段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分析结果, 验证了应用整体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隧道开挖对邻近群桩的影响是可靠的。借助有限差分数值软件, 通过采用 Mohr-Coulomb弹塑性屈服准则, 建立三维数值模型, 研究了砂性土中不同应力释放率、 不同桩间距、 不同桩长情况下群桩遮拦效应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时的应力释放对群桩的遮拦效应影响不大; 除桩体沉降以外, 群桩的遮拦效应系数曲线基本上随桩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群桩桩长差异的变化对群桩遮拦效应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 不同指标在不同桩长情况下的变化规律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性。
2016 Vol. 53 (4): 108-115 [摘要] ( 1107 ) [HTML 1KB] [PDF 2947KB] ( 1557 )
116 刘宗辉 1, 2 黄文斌 3 黄俊评 1, 2 吴 恒 1, 2 王业田 1, 2 周 东 1, 2
隧道空间内金属体对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影响研究
文章采用现场探测试验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隧道空间内开挖台车与钢拱架等金属体对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掌子面后方开挖台车与钢拱架等金属体均对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有干扰, 且随着金属体与探测线框距离的增大, 其干扰系数呈指数减小, 物理模拟与现场试验所反映的规律基本吻合。金属体干扰系数与隧道探测目标信号强度有关, 在隧道掌子面后方金属体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掌子面前方低阻异常响应值越大, 后方金属体干扰系数越小。现场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时, 为减少金属体的干扰, 应将开挖台车撤离掌子面至少 30 m, 同时探测线框距边墙至少 1 m。
2016 Vol. 53 (4): 116-122 [摘要] ( 1256 ) [HTML 1KB] [PDF 3168KB] ( 1624 )
123 姜学鹏 1 王成伟 1 于年灏 2
集中排烟隧道排烟口合理间距试验研究
排烟口间距是影响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控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采用 1∶20缩尺比例、 长 22 m的隧道模型, 对 3 m与 5 m两种排烟口间距、 4个排烟口对称开启、 双向集中排烟效果进行试验研究, 对比分析了两种间距下的隧道顶板下方烟气温度、 烟气蔓延长度和烟气层厚度。实验结果表明: 1∶20缩尺模型试验中, 3 m与 5 m的排烟口间距都能满足隧道火灾安全排烟的要求, 两者排烟效果差异较小; 但排烟口间距为 3 m时更加保守和安全, 即间距 3 m的排烟口设计要优于 5 m间距。
2016 Vol. 53 (4): 123-128 [摘要] ( 1325 ) [HTML 1KB] [PDF 2903KB] ( 1836 )
施工技术
129 牛泽林 1, 2 吴焕通 2 綦彦波 2 代亚雷 2 黄捷胜 3 王 超 3 向 宇 3
大断面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群爆破减震模型试验与研究
针对大断面浅埋隧道穿越或临近山区城镇既有建(构)筑物时爆破施工对其结构安全的危害问题, 文章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两种爆破减震模型, 通过对这两种爆破减震模型的研究和探讨, 得出以下结论:(1) 在上台阶开挖中, 台阶环形减震模型较左右交替减震模型对于爆破施工更具明显减震能力;(2) 单段最大装药量和雷管段别的合理设计是控制爆破的主要指标;(3) 针对大断面隧道中、 下台阶的控制爆破施工, 顺层分段爆破较左右分块爆破更具优越性。
2016 Vol. 53 (4): 129-133 [摘要] ( 1187 ) [HTML 1KB] [PDF 2393KB] ( 1717 )
134 吴全立 1, 2 王梦恕 1 朱 磊 3 董新平 3 孙正阳 4
盾构近始发端头下穿既有地铁线路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时会引发交汇段地表沉降叠加, 对既有地铁线路运营安全产生威胁。文章以深圳地铁 9号线梅村—上梅林区间盾构施工为例, 针对盾构在近始发端头下穿施工时存在的建压困难、 沉降控制难度大、 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难题, 采用了始发段钢套筒保压、 克泥效充填盾构间隙、 辅助注浆纠偏、 风险分区管理、 自动化实时监测以及理论分析等综合技术措施及管理手段, 顺利通过了既有地铁线路下穿段。
2016 Vol. 53 (4): 134-142 [摘要] ( 1327 ) [HTML 1KB] [PDF 3456KB] ( 1973 )
143 陈其学 1 江勇顺 1 唐 浩 2
飞仙关特长隧道高压涌突水形成机制及处治技术研究
文章以雅康高速公路飞仙关特长隧道 K23+708段高压涌突水为例, 通过现场调查涌突水灾害, 监测和统计涌水量历时特征, 分析其形成原因与力学机制, 确定了 “排堵结合, 限量排放” 的治理原则, 并结合致灾原因提出了 “临时加固初期支护变形段+疏排地下水+小导管周边注浆+加强仰拱及衬砌刚度” 的综合处治方案。飞仙关隧道特大涌突水成因机制分析及其处治措施研究可为其它类似隧道的高压涌突水灾害综合处治提供参考。
2016 Vol. 53 (4): 143-147 [摘要] ( 1387 ) [HTML 1KB] [PDF 2199KB] ( 1705 )
148 吴学智 1 张少辉 1 王 建 1 肖春强 2
某超大断面交通隧道塌方处理试验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文章以某超大断面交通隧道洞口段超大型塌方冒顶处理为工程背景, 以现场试验及监控量测为手段, 利用改进的自进式中空锚杆代替小导管, 解决了在碎块状—巨块状架空塌碴体中成孔难的问题。通过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 注浆量和相应的施工方法, 成功地处理了隧道塌方。
2016 Vol. 53 (4): 148-153 [摘要] ( 1110 ) [HTML 1KB] [PDF 3770KB] ( 1849 )
154 张文新
既有隧道衬砌结构在引水洞爆破施工中的安全性分析
在溶洞核心区域段, 隧道受水压的影响易发生衬砌渗漏水现象。为了解决衬砌渗漏水问题, 通过在正洞顶部施作引水洞, 截取岩溶水, 可以减小作用在隧道衬砌周围的水压力。文章结合西部某铁路隧道引水洞施工实例, 通过监测引水洞爆破开挖振动速度、 正洞衬砌结构受力和变形, 分析得出爆破振动速度和结构受力均控制在允许标准范围内, 并且隧道衬砌结构基本没有变形, 结构受力相对稳定。监测数据表明, 引水洞施工对正洞衬砌结构影响小, 确保了隧道结构的稳定, 保证了运营铁路线的安全。
2016 Vol. 53 (4): 154-158 [摘要] ( 1140 ) [HTML 1KB] [PDF 3890KB] ( 2051 )
159 马国民 1 李国锋 2 陈玉留 3 卢志鸿 4
浅埋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后方位移控制技术
文章以云南富龙高速公路那圩隧道为依托工程, 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变形速率加快、 累计变形量增大的原因, 并提出了采用护拱+锁脚锚管+仰拱底部钢管桩组合的掌子面后方位移控制技术。监控量测结果表明, 采用该方法后各项监控数据显著减小并趋于稳定, 有效避免了初期支护开裂、 侵限甚至坍塌的危害, 确保了施工安全。
2016 Vol. 53 (4): 159-164 [摘要] ( 1004 ) [HTML 1KB] [PDF 2476KB] ( 1821 )
165 王衍丰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古建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上海轨道交通 12号线龙华路站—龙漕路站区间隧道下穿千年古寺——龙华寺。为减少龙华塔的沉降和倾斜, 施工前进行了针对性的盾构改制, 增加了管片注浆孔数; 穿越施工过程中采取精细化管理、 均衡施工; 穿越后采用打拔管注浆加固的技术措施, 保证了龙华塔的安全, 顺利完成了区间隧道的施工。
2016 Vol. 53 (4): 165-171 [摘要] ( 1103 ) [HTML 1KB] [PDF 3105KB] ( 1932 )
172 唐卓华 1 杨新安 2 徐前卫 2 龚振宇 3 李 洲 3 朱学春 3
富水砂层盾构脱困降水方案设计与效果分析
深圳某地铁隧道盾构过富水砂层加固区时被困, 为使盾构脱困, 现场采用在盾构机四周施作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 而后在帷幕内或外布设降水井降水, 待水位降到盾构机底部时, 人工进舱清理的工法。通过降水理论计算, 得出了帷幕内、 外降水的涌水量和影响半径、 降水井的布设数量和间距以及由于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等参数, 初步制定了较为合理的降水井布设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进一步确认了降水井布设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现场施工的成功实践表明, 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盾构脱困降水设计非常有效,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或参考。
2016 Vol. 53 (4): 172-178 [摘要] ( 1171 ) [HTML 1KB] [PDF 2978KB] ( 1704 )
179 卢 松 1 孙晓强 2 花晓鸣 1
地铁隧道上覆地层缺陷瑞雷波法探测
为探测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期地层病害情况, 文章选用瑞雷波勘探方法进行探测。探测过程中, 通过避开环境噪声高峰期、 加强检波器与硬地表耦合质量等方式来增大信噪比, 并对探测数据进行模拟退火反演计算。该方法具有能减小初始模型影响、 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等优势。实践表明, 瑞雷波法探测结果与低频探地雷达探测结果、 钻孔取芯及实际现场施工日志等资料相对比, 其异常位置吻合率较好。
2016 Vol. 53 (4): 179-184 [摘要] ( 1144 ) [HTML 1KB] [PDF 2815KB] ( 1578 )
施工设备与材料
185 龚成明 1 朱嘉斌 2 代鸿明 3
一种可带模注浆的新型铁路隧道衬砌台车
针对运营隧道出现衬砌空洞、 开裂、 掉块等质量病害原因, 并结合现场衬砌台车灌注混凝土的实际情况, 文章阐述了对传统隧道衬砌台车实施的改造, 提出了二次衬砌带模注浆新工艺。通过预埋 RPC注浆管并注入高流动性微膨胀早强缓凝充填砂浆, 有效解决了传统二次衬砌空洞缺陷整治难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隧道衬砌工程质量, 为今后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
2016 Vol. 53 (4): 185-188 [摘要] ( 1419 ) [HTML 1KB] [PDF 2128KB] ( 2142 )
189 冯守中 1, 2 高 巍 2 王 军 2
蓄能发光多功能涂料辅助隧道照明试验研究
蓄能发光多功能涂料辅助隧道照明技术可有效提高隧道内的照明亮度,提高路面照明均匀度, 改善隧道内视觉的舒适度。为定量分析蓄能发光涂料的辅助隧道照明效果, 文章建立了试验检测模型, 采用 HAAS-2000高精度快速光谱辐射仪测试蓄能发光涂料在不同色温光源下的增光率、 显色指数及环境色温。试验结果表明, 蓄能发光涂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增光率至少大于 25%, 显色指数提高 3~17, 光波色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移降低, 有利于提高隧道内小物体的可视距离。
2016 Vol. 53 (4): 189-194 [摘要] ( 1165 ) [HTML 1KB] [PDF 2436KB] ( 1893 )
195 金 华
新型速凝类浆液注浆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分析评价
注浆是处理地下灾害的有效手段, 在施工过程中势必造成地下水环境中水质的变化。为了研究新型速凝类浆液注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文章以南京地铁上元门车站工程为背景, 在车站基坑内外合理选取 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 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现场采集的水样数据。结果表明, 施工前上元门车站基坑内外地下水水质良好, 施工过程中注浆范围附近多个水质因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较大影响, 注浆范围外水质因子受到的影响甚微, 从而验证了新型速凝类注浆材料在有地下水保护要求的地下工程注浆中的适用性。
2016 Vol. 53 (4): 195-202 [摘要] ( 1061 ) [HTML 1KB] [PDF 2639KB] ( 1664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