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4年 5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4-10-25
研究与综述
分析与计算
规划与设计
施工技术
研究与综述
1
王成虎1, 2, 仇文革1, 陈永前2, 胡, 辉1
震区同震地表破裂统计经验关系及其对隧道抗震设计的意义
震区的同震地表破裂位移是隧道产生剪切破坏和塌方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震区同震地表破裂特征参数的统计经验关系,并对汶川地震期间的隧道震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隧道抗震设计直接相关的参数是地表破裂长度、最大同震破裂位移、平均同震破裂位移,地表破裂长度主要反映震区所产生的剪切位移的影响范围;在实际隧道抗震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平均同震破裂位移来估算地震发生时对地下结构的损害程度,同时应参考隧道与主要的深大断裂和附属断层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地下破裂长度、下倾破裂宽度和破裂面积可以用于估算一次地震影响范围,进而预估隧道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发震断层附近的附属断层在地震时也会产生同震位移,并对地下结构和隧道产生破坏。
2014 Vol. 51 (5): 1-8 [
摘要
] (
2241
) [
HTML
1KB] [
PDF
0KB] (
624
)
9
孟陆波1, 李天斌1, 方兴1, 何勇2
池家河隧道岩体浅表生改造及其与围岩级别的关系
为探讨池家河隧道围岩质量,文章基于隧址区浅表生改造特征和空间发育规律,初步划分了浅表生改造强度等级,建立了适用于池家河隧道地质条件的施工期围岩分级方案,探讨了浅表生改造与隧道围岩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池家河隧道隧址区岩体经受过较强烈的浅表生改造,主要表现为发育中缓倾角结构面和陡倾角裂隙。浅表生改造控制了池家河隧道岩体结构及围岩级别,浅表生改造强度可划分为强烈、中等和轻微。强烈改造带围岩级别一般为Ⅴ级;中等改造带围岩级别多为Ⅳ级,少部分为Ⅴ级;轻微改造带围岩级别多为Ⅲ级,少部分为Ⅳ级。池家河隧道浅表生中等改造带段落最多,控制了池家河隧道围岩级别。
2014 Vol. 51 (5): 9-14 [
摘要
] (
2083
) [
HTML
1KB] [
PDF
0KB] (
620
)
15
梁波1, 崔璐璐1, 潘国兵1, 罗红2
基于反光蓄光理念的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理论与技术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现行照明质量标准和照明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现有照明光源、隧道内装材料和西南山区隧道照明技术现状的调研,开展了基于反光蓄光理念的隧道室内模拟试验、实体隧道试验和现场试验等一系列隧道照明节能试验,对隧道节能照明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隧道侧壁采用反光蓄光材料可提高路面照明质量,当墙面反射率达到70%时路面照度至少可以提高10%,为隧道节能照明开辟了新的途径;(2)结合等效照明理念,利用光反射作用降低照明系统的负荷,引入人眼视觉功效作为隧道内行车安全的评价指标,对完善照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3)系统研究了反光材料与常用光源的匹配问题,评价了反光材料隧道照明环境下的使用性能,为反光蓄光材料在隧道照明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
2014 Vol. 51 (5): 15-22 [
摘要
] (
2240
) [
HTML
1KB] [
PDF
0KB] (
614
)
23
竺维彬1, 钟长平2, 3, 黄威然2, 周翠英3, 罗淑仪2
盾构施工“滞排”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定义了“滞排”的概念,对“滞排”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对其成因和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破”、“和”、“排”的系统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盾构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施工阶段的相应对策;最后从新理论、新设备、新方法和新材料等方面对“滞排“的解决对策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2014 Vol. 51 (5): 23-32 [
摘要
] (
2058
) [
HTML
1KB] [
PDF
0KB] (
580
)
分析与计算
33
张航, 李天斌, 陈国庆, 陈子全, 王敏杰
不同温度下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的声发射特性
为研究热-力作用下花岗岩的破裂规律,采用MTS815 Flex Test GT 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PCI-Ⅱ声发射仪开展了黑云母花岗岩在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作用下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0℃,40℃和60 ℃的温度作用下,声发射事件的密集程度和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以及最大AE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宏观破裂角逐渐减小,岩石的脆性破坏特征逐渐增强;在60℃,90℃和130 ℃的温度作用下,声发射事件的密集程度和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以及最大AE能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宏观破裂角逐渐增大,岩石的剪切破坏特征逐渐增强;同时,随着温度升高,剪切破坏造成大量低能量释放率的声发射产生,声发射密集区表现为由小部分能量率很大的声发射和数量较多、低能量释放率的声发射组成。
2014 Vol. 51 (5): 33-40 [
摘要
] (
2119
) [
HTML
1KB] [
PDF
0KB] (
575
)
41
方超1, 2, 薛亚东1
围岩空间变异性对隧道结构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采用随机场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围岩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文章将局部平均随机场理论、有限差分法和Monte-Carlo模拟结合在一起,得到了Monte-Carlo随机有限差分法,基于该方法编制了可考虑围岩空间变异性的隧道结构可靠度计算程序;并将围岩密度、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等参数视为三维正态随机场,研究了围岩的竖向与水平向相关距离的变化对隧道结构可靠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围岩空间变异性会显著影响隧道结构的可靠度,为了获得更为经济合理的支护方案,在支护设计时考虑围岩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很有必要;围岩竖向或水平向相关距离的增大均会引起隧道结构失效概率的增加,但影响程度不同;隧道结构失效概率对围岩竖向空间变异性更加敏感,故在工程勘察费用较少时,可考虑将勘察费用更多地投入到竖向相关距离的勘测,水平向相关距离可参考已有经验数据取值。
2014 Vol. 51 (5): 41-47 [
摘要
] (
2027
) [
HTML
1KB] [
PDF
0KB] (
566
)
48
邹静1, 2, 李仲奎1
某大型地下洞室群断面变形监测数据的时序分形特征研究
文章以某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项目为背景,首次引入标准极差(R/S)分析法处理收敛变形时程数据。首先,根据Hurst指数的基本含义并结合力学原理,指出分形维数代表断面变形的收敛速度,而Hurst指数本身代表监测开挖后围岩的松动程度;然后,计算分析了实际变形数据的Hurst指数及其分形维数,从而判断了变形时程曲线的动力特征,比较了同一断面各测线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分别计算了同一轴线上不同断面监测数据的Hurst指数值,推测了本工程区域内围岩变形性能的演变趋势;最后,总结了Hurst指数的影响因素及其算法的改进思路。
2014 Vol. 51 (5): 48-54 [
摘要
] (
1992
) [
HTML
1KB] [
PDF
0KB] (
595
)
55
沈俊, 张向阳, 陈安敏, 徐景茂, 孔福利
爆炸应力波在洞室围岩中的分布及洞库稳定性研究
文章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爆破应力波在下部已有洞库围岩内的传播及洞室的安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爆炸波在洞室围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拱顶的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压力峰值随着距爆点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通过爆心竖直测量线上的垂直压力峰值大于通过洞室形心水平线上对应位置处的压力峰值,水平测量线上测点的垂直压力峰值基本上大于水平压力峰值;正拱顶部位爆炸压力峰值小于衬砌材料的抗压强度,且拱顶没有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位移,洞室是安全稳定的;交通隧道爆破施工时,应重点监测其下方洞室正拱顶及拱脚与侧墙顶部交接部位衬砌的动态反应。
2014 Vol. 51 (5): 55-60 [
摘要
] (
1974
) [
HTML
1KB] [
PDF
0KB] (
612
)
61
吴惠明1, 2, 滕丽3, 于亚磊4, 叶冠林4
地面出入式盾构隧道稳定性控制措施有效性研究
文章以南京地面出入式盾构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了地面出入式盾构隧道的整个施工过程,通过在模型中施加隧道内部压重与地表堆载,研究了两者对控制隧道上浮量、提高隧道稳定性的有效性。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内部压重能够明显地提高隧道的稳定性,且效果比较明显;地表堆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隧道的上浮量,但其效果没有内部压重明显;施工中应结合现场实际条件,综合采用两者来实现最佳的稳定隧道效果。
2014 Vol. 51 (5): 61-65 [
摘要
] (
2059
) [
HTML
1KB] [
PDF
0KB] (
592
)
66
赵静波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开挖台阶长度力学特性研究
文章基于Hoek-Brown屈服准则,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开挖台阶长度条件下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推进过程中横断面及地表位移响应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台阶长度的增长,水平收敛量以及拱顶沉降量均将增大,开挖台阶长度分别为4 m,6 m,8 m和10 m时,相比于2 m台阶长度,其拱顶沉降量分别增长了9%,25%,29%和36%,水平收敛量分别增长了9%,12.5%,15.6%和25%;台阶长度对于开挖后主应力的变化影响较小,对于塑性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2014 Vol. 51 (5): 66-70 [
摘要
] (
2070
) [
HTML
1KB] [
PDF
0KB] (
540
)
71
刘学增1, 谷雪影2, 代志萍2, 李学锋3
活断层错动位移下衬砌断面型式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以棋盘石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设置五种不同仰拱半径的三心圆断面,对比研究了活动断层错动下不同衬砌断面型式对链式结构隧道受力及塑性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错动引起隧道二次衬砌受到拉张、剪切、挤压组合作用;断层错动引起的高应力带主要在断层带内的节段拱脚位置,且峰值位于上盘,剪切缝能有效地吸收断层错动产生的拉应力;在隧道断面不断趋向正圆的过程中,二次衬砌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剪应力均呈减小趋势,等效塑性应变呈增大趋势。
2014 Vol. 51 (5): 71-77 [
摘要
] (
2075
) [
HTML
1KB] [
PDF
0KB] (
587
)
78
柳献1, 张乐乐1, 李, 刚2, 吴惠明2, 朱妍3
复合腔体加固盾构隧道衬砌力学 行为的宏观分析模型
文章以复合腔体加固盾构隧道极限承载力足尺试验为背景,提出一种可用于模拟盾构隧道结构加固工况的非线性叠合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定义复合腔体和管片,用双向弹簧单元模拟未加固隧道与复合腔体间的粘结,并通过对比足尺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详细地描述了一些关键参数的取值,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形象地描述了结构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为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工程加固提供了优化建议。
2014 Vol. 51 (5): 78-84 [
摘要
] (
2383
) [
HTML
1KB] [
PDF
0KB] (
578
)
85
杨忠年1, 纪召启1, 刘泉维2, 3
拱盖法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文章利用大尺寸模型试验,研究了拱盖法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的发展模式和围岩受力情况。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先后经历了缓慢沉降、快速沉降和缓慢沉降三个阶段,其中中导洞开挖、竖向支撑拆除是沉降快速发展的阶段,拱部二次衬砌完成后开挖下部围岩对地表变形贡献不大;在掌子面推进过程中,监测断面各部位围岩荷载的释放过程具有较大差异性,拱部围岩荷载相比于拱脚和边墙释放更快,且幅度更大;拱部围岩中导洞开挖和临时支撑拆除会导致已稳定的围岩压力二次释放;由于支护的及时跟进,围岩自承能力得以发挥,围岩径向收敛变形得到较好的控制;拱部围岩中导洞开挖和临时支撑拆除会导致已稳定的围岩压力二次释放,建议工程中应将拱顶沉降作为拱盖法围岩稳定判别的主要依据。
2014 Vol. 51 (5): 85-91 [
摘要
] (
1973
) [
HTML
1KB] [
PDF
0KB] (
587
)
92
胡向东1, 2, 任辉1, 2, 陈锦1, 2, 程勇3, 张军3
管幕冻结法积极冻结方案模型试验研究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工程预支护体系采用管幕法与人工冻结技术相结合的全新“管幕冻结法”施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在管幕钢管内部布置“圆形主力冻结管”、“异形加强冻结管”和“升温盐水限位管”三种特殊管路构成的冻结方案。为了研究该冻结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控性,进行了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文章主要介绍了模型试验概况,重点分析了开挖前积极冻结阶段冻结的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积极冻结阶段冻土帷幕发展显现了预期规律,冻结效果显著;管幕间形成良好的冻土帷幕,可确保良好的止水效果。
2014 Vol. 51 (5): 92-98 [
摘要
] (
2368
) [
HTML
1KB] [
PDF
0KB] (
593
)
99
金威1, 2, 丁文其1, 2, 徐前卫3, 叶亮1, 2
软弱围岩特大跨度隧道模型试验技术及应用
利用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台架开展软弱围岩特大跨度隧道开挖模型试验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软弱围岩相似材料的配制方法、模型试验台架及加载系统、围岩应力量测系统及围岩位移量测系统。采用单点薄膜压力传感器进行围岩应力量测,具有准确、灵敏和扰动小等特点。文章基于光栅尺与PIV的围岩位移量测技术,开展了一组软弱围岩特大跨度隧道毛洞开挖模型试验,研究隧道开挖对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试验系统具备优良的操作性能及先进的测试水平,可满足大型岩土模型试验研究需要,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4 Vol. 51 (5): 99-107 [
摘要
] (
1861
) [
HTML
1KB] [
PDF
0KB] (
536
)
108
徐前卫1, 朱合华2, 丁文其2, 李志厚3, 罗云4, 朱道建5
软弱隧道围岩锚杆支护效应的落门试验研究
在软弱围岩中进行隧道开挖,往往因岩体变形过分或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围岩失稳破坏,在实际工程中大多采用锚杆作早期支护。文章以Ⅳ级软弱围岩为参照对象,利用相似模型试验进行了锚杆支护条件下的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对开挖过程中围岩的渐进破坏特征、破坏模式以及锚杆的支护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将会在隧道周边形成一应力扰动区,而真正塌落成拱的只是该扰动区的一部分;由于有锚杆的支承作用,拱顶岩体的破坏呈分区破坏模式;岩体的破坏范围主要集中在隧道两侧与水平面成45°+φ/2的扇形区域内;在隧道开挖后,拱顶上方岩体的切向应力升高形成承载压力拱,主要位于距拱顶约1.0~1.25B处(B为隧道跨度)。
2014 Vol. 51 (5): 108-113 [
摘要
] (
2189
) [
HTML
1KB] [
PDF
0KB] (
584
)
114
李元鑫, 朱哲明
拱肩裂纹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文章利用Abaqus软件,分析了拱肩裂纹对直墙拱形隧道整体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归纳了模型的破坏规律;数值模拟计算出了隧道周边各点的Tresca应力和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YI和YⅡ,并采用模型试验对模拟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拱肩处的贯通裂纹会降低直墙拱形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及强度,随着裂纹与侧壁夹角θ的变化,裂纹对隧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当θ=130°时,裂纹对直墙拱形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及强度影响最大,裂纹尖端的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YⅡ也最大,应力集中现象最为明显。
2014 Vol. 51 (5): 114-120 [
摘要
] (
1908
) [
HTML
1KB] [
PDF
0KB] (
547
)
121
魏纲1, 裘慧杰2, 丁智1, 魏新江1, 邢建见2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实测与计算分析
文章以浙江某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期间的沉降监测为例,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沉降的发展规律,对单个管节沉降和多个管节不均匀沉降进行了研究;从土体压缩的角度探讨了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期间的沉降机理,提出施工时间差异和单管节累积沉降差异是不均匀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从施工外因的角度对注浆、回填的影响做了分析,发现注浆的差异是后续不均匀沉降发生的内因,而回填造成的基础层和土层的压缩是造成施工期间沉降的外因;采用分层总和法,反分析得到基础层的压缩模量为1.89MPa,表明基础层压缩特性较差,这是由基础层大量回淤导致的。
2014 Vol. 51 (5): 121-128 [
摘要
] (
1862
) [
HTML
1KB] [
PDF
0KB] (
573
)
129
丁智1, 2, 何佳威1, 陈春来1, 魏纲1, 张孟雅2
连拱隧道中隔墙应力实测分析
中隔墙作为连拱隧道的重要承重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其应力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文章基于13省道公路隧道工程实例,对某隧道K2+163断面进行了三向应力测试。结果表明,中隔墙体不同部位的三向应力状态并不一致,墙体上部与底部主要承受竖向应力,中部结构主要承受开挖方向的水平应力;对于单洞超前开挖,当掌子面推进至监测断面时,墙体内部各向应力均达到较大值;在平行洞口和隧道开挖方向的两个竖直正交平面内,存在相反方向应力作用产生的等效弯矩。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拓展了现有分析公式,对IV类围岩条件下中隔墙体的三向应力进行了预测。
2014 Vol. 51 (5): 129-133 [
摘要
] (
1945
) [
HTML
1KB] [
PDF
0KB] (
562
)
134
李林
超大直径盾构穿越高危管线安全度判定方法及实测研究
文章推导了一种埋地管线安全程度判定方法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适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管线过程中的安全判定方法,并建立了管线应力状态与管线位置处的地表变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实测地表沉降数据,拟合管线挠曲线方程,再通过对挠曲线求微分得出管线曲率,进而求得管线的应力状态。并通过管线的实际应力状态与容许应力相比较,建立管线安全度评价指标。该安全度指标可以用于指导盾构隧道穿越管线施工中的参数控制。以上海某超大直径越江盾构隧道950~1 040环穿越高危管线的实测数据为依据,计算了盾构穿越管线过程中的管线安全度。研究表明,盾构穿越管线会造成隧道上方管线安全度的降低,受影响管线安全系数一般在5~15左右,但通过对盾构施工参数的控制,可以确保高危管线安全。
2014 Vol. 51 (5): 134-138 [
摘要
] (
1757
) [
HTML
1KB] [
PDF
0KB] (
577
)
139
吴珂, 朱凯, 谭真, 方飞龙, 黄志义, 王立忠
城市隧道纵向通风延迟效应的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纵向隧道通风动态过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当改变隧道射流风机的运行状态后,隧道风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即纵向通风隧道存在延迟效应。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得出的隧道流场在风机调控下的动态响应公式,可用来预测隧道延迟效应的强弱,其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参数化研究发现:在相同初始速度下,开启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关停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在启停相同数量射流风机的条件下,初始速度越小,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隧道越长、截面积越大、隧道壁面越光滑,稳定时间越长,通风延迟效应越显著。
2014 Vol. 51 (5): 139-144 [
摘要
] (
2012
) [
HTML
1KB] [
PDF
0KB] (
551
)
145
高波1, 吴挺2, 彭红霞1, 李雪2
盾构隧道管片拼装纵缝变形规律研究
文章基于对管片拼装阶段的拼装过程以及管片受力情况的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拼装椭圆度、不同封顶块位置下的纵缝张角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封顶块处于最不利位置时密封垫处的最大内外张开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片拼装阶段,拼装椭圆度与管片间张角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拼装椭圆度下,封顶块位置对张角的大小有影响,在封顶块位置角度为±32.7276°时张角最大,并且在该位置下椭圆度为±5‰D时密封垫处的最大张开量为5.1 mm。
2014 Vol. 51 (5): 145-149 [
摘要
] (
2009
) [
HTML
1KB] [
PDF
0KB] (
581
)
150
傅翼, 杨波, 陈云庆
公路隧道照明眩光影响仿真与分析
通过综合模拟仿真与定量分析,研究公路隧道照明眩光的影响范围,对加强公路隧道行车安全、提高公路隧道照明舒适度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引入眩光常数G和相对阈值增量TI的计算方法,并针对隧道对称布灯、交错布灯以及中央布灯三种情况下的隧道照明眩光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三种布设方法下产生的眩光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对称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5.73°;中央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6.22°;交错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9.58°。通过计算分析眩光常数G得出结论:在隧道照明中无论是用哪种照明布灯方式,一旦发生眩光影响,它的影响等级都是比较高的。在这种影响情况下,驾驶员驾驶车辆在隧道中行驶所受到的危害程度会相对较大。
2014 Vol. 51 (5): 150-154 [
摘要
] (
1994
) [
HTML
1KB] [
PDF
0KB] (
581
)
155
刘梓圣1, 张冬梅1, 2
软土盾构隧道芳纶布加固机理和效果研究
运营盾构隧道的横向收敛变形直接关系到隧道的结构安全,粘贴芳纶布是常用的隧道变形整治加固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其加固机理和加固效果还不明确。论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以隧道横向收敛变形和接缝张开量为指标,探讨了芳纶布对隧道横向变形的加固机理和加固效果;针对芳纶布粘贴时机与粘贴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研究发现,粘贴芳纶布能有效地限制隧道横向收敛和接头变形,但芳纶布加固效果受隧道变形程度的影响,即隧道变形越小,加固效果越好;增加芳纶布粘贴层数,可以显著提高加固效果,最佳加固层数为2~3层。
2014 Vol. 51 (5): 155-160 [
摘要
] (
2141
) [
HTML
1KB] [
PDF
0KB] (
522
)
161
张露根
郑州砂性地层盾构穿越电力隧道数值计算分析
文章针对郑州地铁盾构法隧道近距离叠交穿越电力隧道的施工工况,应用ABAQUS软件对地铁隧道穿越电力隧道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郑州砂性地层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以及电力隧道的沉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两隧道中心,约12 mm;电力隧道最大沉降值位于盾构隧道与电力隧道交点处,最大值约15 mm,在规范要求沉降范围内。基于研究成果,采取针对性施工措施后,地表沉降与电力隧道的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电力隧道的安全。
2014 Vol. 51 (5): 161-173 [
摘要
] (
2243
) [
HTML
1KB] [
PDF
0KB] (
574
)
168
虞兴福1, 任辉2, 胡向东2
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掘进对周围土体扰动分析
文章以杭州地铁1号线红普路站—九堡站区间段右线隧道盾构掘进为工程背景,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周围土体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试验性监测研究,其监测内容包含地表沉降、分层沉降、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地表沉降主要集中在盾构通过前接近监测断面和盾尾离开监测断面这一期间;在盾构通过时,隧道盾构外侧土体存在明显沉降,而在盾构通过前、后,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并且横向水平位移较大,受挤压效果明显;盾构切口到达和盾尾离开时,孔隙水压力都会出现突然增大随后迅速减小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土体挤压、恢复和松弛等扰动状态。
2014 Vol. 51 (5): 168-173 [
摘要
] (
2069
) [
HTML
1KB] [
PDF
0KB] (
526
)
规划与设计
174
刘继国1, 程勇1, 郭小红1, 王文州2
复杂条件下超浅埋双层叠合大断面隧道下穿敏感建筑设计
文章结合目前国内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拱北隧道,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了一种饱和富水软土地层超浅埋大断面双层叠合六车道隧道下穿敏感建筑的新方法——管幕-支护结构组合体系浅埋暗挖法。该法将作为超前支护的管幕与作为支护结构的初期支护进行合理组合连接,形成大刚度的环向及纵向整体受力体系,可有效控制隧道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的地表变形,大幅度降低施工风险。该法通过对管幕间的土体进行冻结的方式形成隔水帷幕,避免了由于地下水流失导致的地面变形及隧道暗挖施工期间产生涌水、突泥现象,隧道能够在水密性的地下空间进行施工。该法运用了顶管、冷冻两种在隧道建设领域运用较少的新工艺,经过与支护结构的合理组合,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敏感建筑遇到的技术难题,拓展了隧道建设新思路,建立了隧道建设新方法。
2014 Vol. 51 (5): 174-179 [
摘要
] (
2235
) [
HTML
1KB] [
PDF
0KB] (
572
)
施工技术
180
李爱地, 李成勋, 董莹
淤泥质软土深基坑SMW工法桩围护结构 施工技术研究
长江沿岸淤泥质土分布广泛、厚度大,承压水水位高,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深基坑工程维护施工困难。文章结合南京青奥线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对深基坑SWM三轴搅拌桩围护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现场试桩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确定了水灰比、水泥用量、下钻速度、提升速度等主要施工工艺参数;并结合现场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位移规律。工程实践表明,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支护效果良好,对大型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2014 Vol. 51 (5): 180-186 [
摘要
] (
2157
) [
HTML
1KB] [
PDF
0KB] (
594
)
186
王湛1, 吕学金2, 王金昌3, 洪成泼4
粉砂性土层中盾构施工措施的优化改进
文章以杭州地铁一号线隧道工程为依托,分析了土压平衡盾构在粉砂性土层中推进易碰到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针对实际掘进中盾构刀盘和螺旋机叶轮的磨损规律,通过试验对比,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耐磨加固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原泡沫系统的不足进行优化改进,使泡沫系统简单化、成本节约化;针对不同大小的推进力进行试验,得到了该地层施工中的最优推进力。通过一系列优化改进措施,本工程得以安全、高效地完工,可为今后粉砂性土层盾构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2014 Vol. 51 (5): 186-194 [
摘要
] (
2084
) [
HTML
1KB] [
PDF
0KB] (
562
)
195
陈贵1, 高文学1, 刘冬1, 2, 石连松1
浅埋隧道开挖爆破震动监测与控制技术
文 章以怀长路改建工程西四渡河隧道工程爆破开挖为背景,对隧道工程开挖施工爆破地震的震动监测以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监测爆破引起的地表及结构的质点震动速度,研究了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并进行了频谱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技术。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质点爆破震动的速度大小与爆破单响最大药量以及测点位置到爆源中心距离密切相关;(2)下台阶在分左右两幅爆破掘进时,第一次爆破对岩石的夹制作用大、爆破震动响应较大、震动速度较高。由于第一次爆破给第二次爆破提供了新的临空面,使得爆破震动效应减小、震动速度减小;(3)爆破地震波质点震速主频的高频成分不丰富,震速主频主要分布在低频段;(4)明挖段处套拱上设置的通风窗口引起应力波的反射作用,爆破震动对钢筋混凝土套拱结构影响显著。
2014 Vol. 51 (5): 195-198 [
摘要
] (
1915
) [
HTML
1KB] [
PDF
0KB] (
552
)
199
邓洪亮1, 付思远1, 高文学1, 周世生2, 邓启华3
隧道三维点云施工监测技术与应用
隧道工程作为特殊的地下工程构筑物,施工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对施工过程进行信息化监测十分重要。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通过三维点云测量,可以进行隧道开挖过程与模型对比分析、变形对比分析和侵限对比分析,及时地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的沉降和收敛情况、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为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定二次衬砌最佳时机和修改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依监测成果进行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预警预报和风险分级管理。工程实践表明,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测量结果与Leica TPS1200全站仪对比表明,精度符合规范规定的相关要求,数据十分接近。
2014 Vol. 51 (5): 199-204 [
摘要
] (
2066
) [
HTML
1KB] [
PDF
0KB] (
581
)
205
葛照国
长江漫滩地区基坑施工对周边地表沉降及地下管线 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的降低会造成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而对于地下水丰富地区的基坑工程,由于基坑内大面积降水,坑外地表沉降的现象更为严重,并对周围地下管线会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以南京青奥线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长江漫滩地区基坑施工的工程概况和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了深基坑工程周围地表及地下管线的沉降原因和沉降规律,提出了应对措施。
2014 Vol. 51 (5): 205-209 [
摘要
] (
1868
) [
HTML
1KB] [
PDF
0KB] (
566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