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6年 53卷 2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研究与研讨
特约稿
分析与计算
规划与设计
施工技术
特约稿
1
郑颖人, 邱陈瑜
普氏压力拱理论的局限性
普氏压力拱理论一直是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但学界和工程界对此也有一定质疑,文章试图对此做些探索,以便澄清概念。通过应用有限元极限分析中的强度折减法和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普氏压力拱的真实含意和形成条件,研究了洞跨、围岩强度与压力拱自稳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埋深条件下隧洞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压力拱理论只在矩形和拱顶平缓以及围岩稳定且埋深不大的隧洞中才能成立;拱形隧洞不会形成压力拱;围岩强度太低,隧洞跨度太大,不会形成自稳的压力拱;围岩稳定性好,隧洞不会破坏,也不会形成压力拱;隧洞埋深较大时,两侧首先发生破坏,压力拱理论不起作用。
2016 Vol. 53 (2): 1-8 [
摘要
] (
2898
) [
HTML
1KB] [
PDF
3162KB] (
3049
)
研究与研讨
9
刘招伟1, 施成华2, 彭再勇1, 欧阳刚杰1
城市水下暗挖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
修建水下隧道目前已成为城市越江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结合长沙市营盘路隧道工程修建实例,探讨了城市水下隧道的一些创新性设计和施工方法。在深入分析既有水下隧道埋深确定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工程控制措施的水下隧道最小埋深确定方法。采用该方法确定营盘路隧道的最小埋深为11.5 m,较国内外既有方法埋深减小5 m以上,隧道长度减少近400 m。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防排水原则,通过对注浆加固圈厚度及加固参数的调整,可减少水下隧道运营期间隧道内的渗水量。采用超前全断面预加固、双层初期支护等手段,通过合理的开挖分部和施工组织,成功开挖了覆跨比仅为0.46、隧道开挖面积达376 m2的水下超浅埋大断面隧道,解决了水下超大断面隧道多工序、多断面施工的难点。
2016 Vol. 53 (2): 9-16 [
摘要
] (
1703
) [
HTML
1KB] [
PDF
4820KB] (
2598
)
17
龚秋明1, 张浩1, 李真1, 杜修力1, 何冠文1, 王起新2
机械破岩试验平台研制
随着经济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硬岩掘进机、盾构机、反井钻机、巷道掘进机等机械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机械破岩试验成为地下工程施工机械不可或缺的一个试验手段,以指导地下工程施工机械设计和施工。文章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机械破岩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的设计制造综合考虑了高地应力、刀盘旋转和多个刀具同时破岩等工况,也考虑到不同破岩机械不同类型刀具破岩试验,还能在岩样箱中考虑到不同的岩体结构,可以真实模拟不同机械刀具的现场施工工况。试验平台由机械系统、液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试验平台制作完成后,进行了多个不同工况的验证试验,达到了原定的设计要求。
2016 Vol. 53 (2): 17-25 [
摘要
] (
2226
) [
HTML
1KB] [
PDF
3145KB] (
2782
)
26
胡群芳, 李敏, 王飞
我国城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刀具磨损性分区研究
盾构法因其施工技术安全、土层适应性强、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盾构掘进地层施工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刀具磨损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复杂地层中的刀具磨损和粘性地层中的刀盘结泥饼。文章通过收集统计2003年~2013年国内外41个盾构隧道工程的刀盘、刀具磨损案例,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内38个城市地铁地质勘察地层数据,对我国城市地铁隧道盾构刀具磨损性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盾构施工安全和高效掘进具有参考价值。
2016 Vol. 53 (2): 26-34 [
摘要
] (
1410
) [
HTML
1KB] [
PDF
2420KB] (
2725
)
35
高伟1, 漆继红1, 许模1, 李豫馨1, 王能峰2
地表岩溶地貌分形特征对隧道工程建设作用初探
基于不同岩溶阶段下峰体形态参数特征及地表岩溶形态的分形特征对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的指示,采用形态参数统计和分形分维的方法对岩溶隧道区地表岩溶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岩溶发育阶段、发育强度下隧道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同时,以滇中白虎山隧道区为例,通过峰体形态参数统计获得隧址区为岩溶发育幼年至壮年早期岩溶地貌,通过地表岩溶洼地及等高线分形特征进一步对各地层岩溶发育的强弱进行分析,并对地下岩溶形态进行了预测,基于此对研究区隧道施工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2016 Vol. 53 (2): 35-43 [
摘要
] (
1437
) [
HTML
1KB] [
PDF
2277KB] (
2183
)
44
石震, 马骥, 杨志强
长大隧道非等精度条件下磁悬浮陀螺导线平差优化方法研究
在布设长大隧道导线控制网过程中,通过加测陀螺边的方法对导线误差累积进行修正,是提高导线控制网精度、确保隧道贯通最为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陀螺寻北过程的时效性,无法对每一测回的定向成果进行客观的质量评估,因此在导线平差处理时,只能将各条陀螺边视为坚强边或等精度观测,这无疑对于长大隧道的精确贯通是不利的。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依据我国新近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陀螺仪海量寻北观测数据采集技术,对陀螺边的定向成果进行质量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等精度的原则对地下导线进行优化平差处理方法。根据实际评估结果,并基于某长大隧道工程实例,对非等精度平差优化方法与传统的等精度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比对,结果证明非等精度优化法可以有效提高贯通点的点位精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6 Vol. 53 (2): 44-47 [
摘要
] (
1451
) [
HTML
1KB] [
PDF
1385KB] (
2291
)
48
丁远见1, 冯庆元2
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KVMRT SBK 地下段A标设计及技术管理实践
针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KVMRT SBK地下段A标的项目概况、工程特点及设计管理流程,文章详细阐述了项目设计团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开展的设计优化、临时工程设计、深化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总结了国内外EPC项目设计工作的异同点,指出了设计工作在国际EPC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计人员的能力和职责要求,可为今后类似海外EPC项目提供借鉴。
2016 Vol. 53 (2): 48-53 [
摘要
] (
1704
) [
HTML
1KB] [
PDF
2086KB] (
2896
)
分析与计算
54
董金玉1, 杨继红1, 周建军2, 黄志全1, 于怀昌1
构造应力场对隧洞围岩应力和变形破坏特征影响的研究
依据某隧洞和实测地应力资料,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不考虑构造应力作用和考虑构造应力作用条件下隧洞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和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后围岩应力出现明显的变化,无构造应力作用时,在隧洞侧壁围岩中出现应力集中;有构造应力作用时在隧洞的顶部和底部的围岩中出现应力集中,且应力集中的区域和量值明显增大。无构造应力作用时,隧洞顶拱和底部处位移和影响深度最大,隧洞围岩变形区域的外边界为竖向“蝴蝶型”;有构造应力作用时,侧壁处位移和影响深度最大,隧洞围岩变形区域的外边界为横向“蝴蝶型”。洞室围岩剪应变增量区域的外边界无构造应力作用时近似为竖向椭圆形,有构造应力作用时则为横向椭圆形。研究成果对构造应力区深埋隧洞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支护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 Vol. 53 (2): 54-62 [
摘要
] (
1536
) [
HTML
1KB] [
PDF
4272KB] (
2153
)
63
赵武胜1, 陈卫忠1,2, 宋万鹏1, 赵坤1, 李灿1
隧道开挖扰动对周围地层可液化性能的影响
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液化会导致隧道发生严重破坏,准确判定隧道穿越地层的可液化性并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隧道相应的震害。文章基于Seed判别法,采用数值仿真技术研究了隧道开挖前后周围地层液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隧道的开挖扰动可显著降低地层的抗液化性能,拱底位置地层的降幅略小于拱腰位置;随着地层点远离隧道开挖区中心,隧道开挖对地层液化性能的影响逐渐减弱。同时,隧道埋深越大,隧道开挖对地层液化性能的影响越弱。在对隧道穿越地层可液化性进行判别时,应当考虑隧道开挖扰动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开挖区地层的可液化判别提供参考。
2016 Vol. 53 (2): 63-69 [
摘要
] (
1390
) [
HTML
1KB] [
PDF
2472KB] (
2148
)
70
阿比尔的1,2, 郑颖人2, 冯夏庭1, 向钰周2
应力释放后隧道稳定安全系数研究
实际隧道工程中初期支护的变形量远大于其弹性变形值而产生塑性变形,为此将初期支护视作弹塑性材料,采用有限元数值极限分析方法量化隧道围岩,围岩和支护的共同作用可采用特征线法反映。结果表明,应力释放率不大时围岩安全系数不变;而超过某一值后,支挡结构的支护效率降低,围岩安全系数减小。文章基于强度折减法和特征线法,提出了求解应力释放时隧道围岩安全系数的方法,为隧道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016 Vol. 53 (2): 70-76 [
摘要
] (
1423
) [
HTML
1KB] [
PDF
2850KB] (
1366
)
77
李铮1, 何川1, 杨赛舟1, 汪波1, 许金华1,2
震裂软岩隧道施工期围岩-支护体系失稳分析
地震的发生将对原山体造成较大震裂揉动挫伤,隧道开挖后围岩-支护体系易发生失稳现象。文章依托震区杜家山隧道的典型失稳断面,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手段,从震裂软岩的基本特性、结构失稳特征、不同裂隙结构面倾角三个角度分析了震裂软岩隧道施工期围岩-支护结构的失稳机理,得到以下结论:强震区软岩主要表现出破碎、散体、密度低、架空等基本特征,隧道开挖后结构失稳多以拱顶-拱腰发生剪性坍塌破坏的形态出现;失稳主要以塌方为主,塑形挤出、剪切滑动及组合作用破坏形式是其主要的失稳模式;隧道开挖后洞周变形、结构受力、塑性区影响最大均发生在45°倾角的裂隙结构面时,此条件下施工最为不利。
2016 Vol. 53 (2): 77-85 [
摘要
] (
1394
) [
HTML
1KB] [
PDF
4854KB] (
2006
)
86
傅鹤林, 张加兵, 袁维, 史越
基于复变理论的盾构隧道围岩位移预测分析
为了揭示盾构隧道在不同位移边界条件下的围岩位移分布情况,将该问题简化为含圆形孔洞的弹性半无限平面第二类基本问题,运用弹性复变函数理论,结合洞周5种不同位移收敛模式,推导了两个位移复势函数[φ(z)]和[ψ(z)]的表达式,给出了围岩任意一点位移分量(u,v)的解析通式,并讨论了不同埋深与不同位移边界条件下围岩位移分布规律。基于理论公式,预测了工程实例的地表沉降,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当隧道半径r0=4.0 m、泊松比μ=0.3,隧道埋深h从2r0增为6r0时,地表相对沉降量最大值Δvmax变化范围为0.33~1.94,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约为28.7~124.1 m,地层相对水平位移最大值Δumax随埋深变化不大,且最大值Δumax处于隧道中心水平线附近;(2)在5种不同位移收敛模式中,有两种模式预测的地表沉降值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其理论解可为指导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基础。
2016 Vol. 53 (2): 86-94 [
摘要
] (
1451
) [
HTML
1KB] [
PDF
3405KB] (
2032
)
95
王瑞丽, 梅元贵, 许建林, 周朝晖, 贾永兴
高速铁路隧道进口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高速列车隧道进口波属于次声波范畴,其强度比微气压波要弱,但随着高速列车的不断提速,也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文章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和任意滑移界面动网格技术方法,并结合PISO算法和SST[k-ω]高雷诺数湍流模型,对CRH3高速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进口波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进口波由列车头部和尾部驶入隧道时产生的负、正压力脉冲波构成,其传播具有指向性和随距离增加的衰减性。此外,进口波的幅值与观测距离近似成反比,与车速的三次方近似成正比。
2016 Vol. 53 (2): 95-100 [
摘要
] (
1313
) [
HTML
1KB] [
PDF
3897KB] (
1925
)
101
张鹏
隧道内瞬变压力对既有客运铁路提速影响研究
为满足运力要求,成都铁路局计划将辖区内达成铁路既有线运营速度从160 km/h提高到200 km/h;遂成铁路既有线运营速度拟从160 km/h和200 km/h提高到250 km/h。为确保提速后乘客的舒适性,文章利用单维特征线法对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的车内瞬变压力进行了计算,并与国内标准进行了比较,对提速车型做出了比选,验证了拟提高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满足舒适度标准的角度考虑,建议选取CRH2型动车组作为运营列车,为此达成铁路及遂成线可分别提速至200 km/h和220 km/h;(2)单线隧道由于净空面积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速起控制作用,列车在双线隧道中运行时应尽量避免交会以降低瞬变压力超标的可能性;(3)除车速、断面面积的影响外,制定线路提速方案时更应注意运营列车的密封性能,并应坚持“一隧一算”的原则。
2016 Vol. 53 (2): 101-106 [
摘要
] (
1293
) [
HTML
1KB] [
PDF
3039KB] (
1987
)
107
凌同华1, 曹峰1,2, 李洁3
断层隧道爆破开挖的动力响应分析
由于断层岩体稳定性差,因此断层地带往往是隧道建设的控制性地段。文章通过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在爆破荷载作用下对断层隧道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位置下断层对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总结了围岩竖向位移峰值、竖向振速峰值及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分布特征,得到了断层隧道的最不利位置及工况条件,并提出了隧道边墙与断层之间的安全距离。
2016 Vol. 53 (2): 107-113 [
摘要
] (
1323
) [
HTML
1KB] [
PDF
3031KB] (
2079
)
114
魏新江1,2, 张孟雅1, 丁智1,2, 葛国宝3, 周小凤4, 虞兴福2
初始固结度影响下地铁运营引起的长期沉降预测
地铁运营引起的长期沉降包括不排水累积残余变形引起的沉降和循环孔压消散引起的固结沉降。前者基于累积塑性变形经验公式,通过地基土应力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求得;后者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模拟不同固结度下孔压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不同固结度下杭州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的孔压计算模型,结合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固结沉降,进而得出了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长期沉降。结果表明,残余变形引起的沉降在加载初期发展较快;循环孔压消散引起的沉降约为总沉降的30%,该比例随着固结度的提高而降低,并且此部分沉降在半年后将趋于稳定。
2016 Vol. 53 (2): 114-120 [
摘要
] (
1373
) [
HTML
1KB] [
PDF
2448KB] (
2177
)
121
肖明1,2, 董正中1,2, 陈俊涛1,2
隧道施工监测数据处理与反馈稳定预测分析
文章根据公路隧道施工开挖监测数据特点,提出了采用可靠度、饱和度、缺失度评估监测质量的方法,应用多项式、指数平滑、多种回归函数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了补插、修均、拓延。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质量,保证了采用监测资料预报围岩稳定的合理性。并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隧道开挖的围岩参数进行了反馈分析,采用三维弹塑性损伤增量变刚度迭代法对后期开挖的稳定进行了预测。通过对长山公路隧道施工开挖的实际模拟,说明该方法有效地保证了施工安全,及时指导了施工方案和支护参数的调整,为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 Vol. 53 (2): 121-127 [
摘要
] (
1406
) [
HTML
1KB] [
PDF
2047KB] (
2236
)
128
张苑竹1, 郭淇钢2, 项超1, 魏新江1, 丁智1
施工养护措施对沉管隧道早期温度和应力影响的仿真分析
管段预制中所采用的施工养护措施是控制隧道早期温度裂缝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舟山沈家门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采用MIDAS FEA软件数值分析了整体浇注和分层浇注、挂帘养护和蓄水养护措施对管段预制时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规律,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管段预制时底板的水化温度最高,在浇注1~2 d内水化温度达到峰值;底板与侧墙交界面腋角处温度应力最大,数值接近甚至有可能超过当龄期抗拉强度,是极易开裂的部位。施工中采用分层浇筑可以加快管段内部的热量散失,挂帘养护可以降低管段的内外温差,这两种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沉管隧道管段早期温度应力和开裂的风险。蓄水养护不宜在施工初期采用,否则会在管段内形成较大的温度差。
2016 Vol. 53 (2): 128-133 [
摘要
] (
1455
) [
HTML
1KB] [
PDF
3308KB] (
1994
)
134
姜腾1, 夏鹏举2, 闵凡路3
泥浆性质对泥水盾构泥膜闭气性影响试验研究
泥水盾构带压开舱时,闭气性良好的泥膜是保证开挖面稳定的关键。目前泥浆性质对泥膜闭气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进行现场泥浆调试成为工程界关注的难题。文章在自制的室内泥膜气密性测试系统中,通过改变CMC的添加量配制不同性质的泥浆,并开展泥浆成膜试验及泥膜闭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气压作用下,泥膜存在不同的闭气时间,超过闭气时间后,泥膜即会出现被气体击透而漏气的现象;随着泥浆粘度的增大,泥膜的闭气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泥浆粘度过大导致泥浆难以渗入地层,形成的泥膜变薄且容易被气体击穿。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泥水盾构在江底的圆砾卵石地层中带压开舱时,泥浆密度宜控制为1.15~1.20 g/cm3, CMC的添加量为0.03%~0.1%,漏斗粘度为40~50 s。
2016 Vol. 53 (2): 134-140 [
摘要
] (
1899
) [
HTML
1KB] [
PDF
2922KB] (
3373
)
141
杨忠年1, 刘泉维2, 刘林胜2, 张艳3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盾构施工过程中开挖面的稳定性由隧道直径、埋深、水头高度等诸多因素决定,文章采用Plaxis8.2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内摩擦角[φ]、水头高度[Hw]、埋置深度[H]和隧道直径[D]更为敏感,应作为泥浆压力设定的主要参考因素;地下水产生的渗流力和超孔隙水压力等因素,将改变开挖面的受力情况。在进行支护力计算选取时,须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隧道埋深较小时,对开挖面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埋深的不断加深,其影响将被削弱;隧道直径[D]与开挖面极限最小支护压力呈简单线性关系。
2016 Vol. 53 (2): 141-147 [
摘要
] (
1449
) [
HTML
1KB] [
PDF
2034KB] (
2177
)
148
张魁, 夏毅敏, 林赉贶, 兰浩, 朱宗铭
TBM刀具作用下节理岩石破碎模式研究
为了研究节理岩石的破碎模式,文章建立了TBM刀具侵入节理岩石的2D离散单元模型,设计出两组0~15 MPa围压下切削仿真试验,其中一组用于双刀切割水平节理岩石,节理间距js取80 mm,100 mm,150 mm和200 mm;另一组用于单刀切割倾斜节理岩石,节理倾角α 为15°,30°,45°和60°。仿真结果表明,由于围压及节理对裂纹扩展的明显控制作用,切削过程中共观察到8种典型破碎模式。通过对破碎临界应力、标准切入率及裂纹扩展能力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TBM刀具在有围压下的破岩效率较无围压的低,且随着节理间距的增加,破岩效率先增加后减少,而破岩效率随节理倾角的增加总体趋于增加。当节理间距为150 mm及节理角度为45°~60°时,切削效率相对较高。仿真获得的大部分破碎模式与文献试验观察到的宏观破碎现象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016 Vol. 53 (2): 148-156 [
摘要
] (
1327
) [
HTML
1KB] [
PDF
4244KB] (
1984
)
规划与设计
157
王立新1,2, 王俊1,2, 李储军2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条件下复杂地铁隧道工程方案研究
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修建地铁区间隧道,目前国内尚无类似工程经验可供借鉴。参考国内外对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层修建地铁隧道的工程特点,文章阐述了《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地铁隧道工程适用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地铁区间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原则及分析流程;并针对西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条件下某复杂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开展方案研究,根据提出的处理原则及分析流程并结合周边环境及线位条件,通过方案分析和比选表明:复杂地铁隧道工程(含明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穿越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采取线路避让优先的处理原则是经济、合理且可实施性较强的;同时还对地铁隧道穿越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及防治措施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后续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地铁隧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16 Vol. 53 (2): 157-164 [
摘要
] (
1389
) [
HTML
1KB] [
PDF
2010KB] (
2499
)
165
宋超业, 贺维国
氯化物环境暗挖海底隧道支护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海底隧道长期受海水氯化物环境的影响,而隧道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甚至更长,这就要求设计中对于其耐久性要比常规隧道做出更多的研究。目前海底隧道耐久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文章针对氯化物环境下的矿山法海底隧道,对其环境条件、规范要求和耐久性设计原则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耐久性设计应与结构承载力设计并重、预留空间满足后期可修复要求的理念。隧道衬砌结构应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其密实性抵抗海水侵蚀;矿山法隧道采用限量排放地下水处理,保证排水系统通畅可靠。
2016 Vol. 53 (2): 165-172 [
摘要
] (
1674
) [
HTML
1KB] [
PDF
2026KB] (
2700
)
施工技术
173
雷刚1, 刘涛2, 苏秀婷3
富水砂层中地铁隧道施工降水现场试验研究
在富水砂层地区修建地铁,降水是施工的关键。文章在总结分析青岛地区含大量粘粒的砂层这一特殊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基础上,以河西站—河东站区间典型断面为背景,布设试验断面,对降水效果及对周边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管井降水可基本将水位降至边墙至仰拱位置,但在土岩组合面,降水困难;水位降低3.57~4.73 m,失水引起的沉降约为-5.58~-10.72 mm;地表最终累计沉降为-24.93~-75.72 mm,降水引起沉降约占总沉降的14.15%~24.65%;降水引起建筑物沉降约-5.1~-2.1 mm,建筑物累计沉降为-18.37~-7.25 mm,降水引起建筑物沉降约占总沉降的17.40%~29.05%,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相比非降水施工,利用管井降水后采用小导管加固,在秋冬少雨季节,施工效率明显提高,但在多雨季节,施工容易造成地层大范围下沉,需提高地层加固强度。同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降水效果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基本相符。
2016 Vol. 53 (2): 173-181 [
摘要
] (
1395
) [
HTML
1KB] [
PDF
4380KB] (
1907
)
182
王渭明1, 孙捷城1, 王丹1, 秦志斌2, 周冰2
基于结构先行的浅埋碎裂岩体暗挖地铁隧道交叉点施工方案研究与应用
青岛地铁3号线中山公园站地处闹市区,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施工难度大,工期控制严,安全等级高。文章针对地面车流量大、岩体碎裂、覆盖浅,车站主体与风道交叉洞室断面形状复杂、两侧临空面大、拐点易形成应力集中等特点,采用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围岩应力变化和变形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先行的浅埋碎裂岩体地铁隧道交叉点新施工方案。施工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施工方案,先施作隧道交叉洞室的圈梁和中间二次衬砌,形成框架结构,减小了大断面施工的跨度影响效应,有效控制了碎裂岩体的沉降变形,提高了施工速度,确保了交叉洞室的整体稳定。该施工方案尤其适用于薄覆盖碎裂岩体大断面交叉洞室,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016 Vol. 53 (2): 182-189 [
摘要
] (
1436
) [
HTML
1KB] [
PDF
4651KB] (
2164
)
190
杜良1, 刘树才1, 姜志海1, 杨冲2, 郭伟红1, 郝晓宁3
隧道检测中探地雷达典型图像特征分析
为提高隧道检测中探地雷达图像解释的准确性,提供典型图像的探地雷达解释模板,文章以探地雷达理论为基础,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隧道检测中常见的钢筋、钢拱架、格栅拱架、脱空、空洞、不密实等典型目标体进行了探地雷达二维正演模拟,并结合实测雷达图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典型目标体雷达图像特征。模拟和实测结果表明,探地雷达可以探测隧道钢筋、钢拱架、脱空、空洞和不密实区。各目标体的图像特征可对以后雷达图像解释提供指导和参考。
2016 Vol. 53 (2): 190-195 [
摘要
] (
1428
) [
HTML
1KB] [
PDF
2830KB] (
2165
)
196
朱麟晨, 廖余
祥和隧道平导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探讨
新建广通至大理铁路祥和隧道全长10 220 m,属I级高风险隧道,于线路右侧设贯通平导。洞身穿越9条断层,岩性变化频繁,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岩质较软。平导在施工过程中常发生变形情况,特别是在侵入岩花岗斑岩、辉绿岩、断层角砾及炭质页岩段。文章通过对区域工程地质特点、软弱围岩变形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平导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内轮廓由直墙调整为曲墙式、加强超前支护、引排地下水、提高围岩强度、加强初期支护、增大平导与正洞的净间距等措施。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平导在软弱围岩地段的安全掘进。
2016 Vol. 53 (2): 196-201 [
摘要
] (
1296
) [
HTML
1KB] [
PDF
3138KB] (
2098
)
202
邹金杰, 顾鑫杰, 章立峰, 胡贤国
浅埋暗挖原理在西部某隧道冒顶塌方治理中的应用
西部某山岭隧道地质条件差、埋深浅且偏压,因违规施工、乱用工法而造成隧道冒顶塌方。在处理过程中,根据“浅埋暗挖法”的基本原理,对松散体进行表面封闭,并采用小导管前进式分段注浆超前加固;结合“加固后方、封闭岩面、稳定塌体”的塌方处理原则,对未塌方段预先采用钢拱架和长锚杆加固防止事故扩大,对塌方段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环向开挖,并采用“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强支护措施。经过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监控数据反馈,各项治理措施有效合理,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2016 Vol. 53 (2): 202-206 [
摘要
] (
1346
) [
HTML
1KB] [
PDF
2600KB] (
2206
)
207
赵明时
超深异型地连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地下围护结构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使地连墙结构向超深、异型方向发展。文章根据多年的地连墙施工经验及天津于家堡地区建设超深异型地连墙的成功案例,提出了超深异型地连墙施工关键技术要点,即液压抓斗与反循环联合成槽施工工艺、超深异型地连墙垂直度控制的经验公式和地连墙刚性接头软连接的施工方法,拓展了地连墙向超深、异型方向发展的应用范围。
2016 Vol. 53 (2): 207-212 [
摘要
] (
1377
) [
HTML
1KB] [
PDF
2234KB] (
2112
)
213
陈国良, 汤珍兰, 罗平山
工程地质的剖析在云桂铁路隧道群施工中的指导及应用
隧道工程地质构造形态多样、岩性变化频繁。如果忽视工程地质的作用,对岩土性质特点认识不足,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施工安全质量带来危害。文章以云桂铁路隧道群施工为例,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岩性特点。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剖析,综合分析岩性特点,准确判定围岩特性,从而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地指导施工,确保施工进度。
2016 Vol. 53 (2): 213-216 [
摘要
] (
1336
) [
HTML
1KB] [
PDF
1306KB] (
2206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