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3年 50卷 2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综述与探讨
研究与分析
规划与设计
施工技术
   
综述与探讨
1 孟飞彪
关于山岭隧道施工质量几个方面的探讨
        目前公路、铁路隧道在建设期已经建立了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检测控制项目从外业操作到内业资料填写均纳入现有的隧道技术规范中,且制度、法律健全,但对于施工中质量控制尚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   。文章从隧道施工方案、主要施工工艺、实体施工质量、时间空间的合理组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2013 Vol. 50 (2): 1-6 [摘要] ( 2565 ) [HTML 1KB] [PDF 0KB] ( 810 )
7 赵录学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TBM选型分析研究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可分为敞开式、护盾式(单护盾、双护盾)以及复合式等型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优质、快速施工的关键是TBM设备的正确选型。文章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TBM选型的原则进行了论述;并结合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通过对其线路条件、沿线隧道埋深、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隧道使用要求、支护与衬砌形式、工期及造价等的综合对比分析,确定出了最佳TBM选择型式,即在岩石地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首先应选择敞开式TBM,其次再选择复合式TBM。
2013 Vol. 50 (2): 7-13 [摘要] ( 2428 ) [HTML 1KB] [PDF 0KB] ( 725 )
14 张旭 叶冠林 刘朝阳
软土地层双圆盾构改进研究
     双圆盾构工法(DOT)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工程应用实例,但在软土地层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常地表沉降问题。文要   章结合双圆盾构在软土地层的工程实践和监测数据分析,提出了双圆盾构设备改进建议,并对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辐条式刀盘在合理的施工管理情况下有利于控制沉降;设置帽檐难以得到显著的沉降控制效果;采用先端混合型注浆管、在注浆口处设置土压力计和选用合适的浆液材料等改进的盾尾注浆设备可以良好地控制双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千斤顶组合、超挖刀和压重等措施可以很好地解决盾构旋转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为改造与研制适合软土地层的双圆盾构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双圆盾构工法在软土地层中的的推广应用。
2013 Vol. 50 (2): 14-19 [摘要] ( 2161 ) [HTML 1KB] [PDF 0KB] ( 797 )
20 唐文鹏1 黄强兵2,3 王德志2 卢全中2,3
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及危险性评价
     西安地铁四号线是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路,它穿越了14条活动的地裂缝带。为进一步研究西安地裂缝,给地铁线路沿线地裂缝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野外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着重查明了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的14条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并根据近些年的监测成果资料对地裂缝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预测了其活动趋势;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确定了地裂缝对地铁线路的影响范围,并在综合分析地铁线路危害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地裂缝与线路相交段的危险性等级,最终将与地铁四号线相交的地裂缝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等级。地裂缝灾害是西安主要的地质灾害,在地铁建设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2013 Vol. 50 (2): 20-25 [摘要] ( 2449 ) [HTML 1KB] [PDF 0KB] ( 749 )
26 李沿宗 李治国 王全胜 焦雷
钻爆法海底隧道软弱破碎地层注浆加固堵水技术浅析
      为了解决海底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地层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文章针对海底隧道软弱破碎地层特点,从超前地质预报、注浆方案选择标准、注浆材料、注浆参数、注浆工艺以及注浆效果检验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钻爆法海底隧道软弱破碎地层注浆加固堵水技术和总体对策,并阐述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2013 Vol. 50 (2): 26-33 [摘要] ( 2627 ) [HTML 1KB] [PDF 0KB] ( 716 )
34 杨海涛1 奚笑舟2 沈永芳2
水容重对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的影响及检测
      文章讨论了水容重在沉管隧道设计、建造和运营中对浮力计算与控制的影响,其中尤以对管段浮运沉放的影响最为关键;提出了应根据各工况的不同需求对水容重的变化加以监测,以及采用卡盖式取水器对水下水体进行取样,并以阿基米德原理测定水样容重的方法;最后介绍了水下水体取样及容重测定法在天津海河沉管隧道管段沉放中的应用情况及检测结果。
2013 Vol. 50 (2): 34-38 [摘要] ( 2714 ) [HTML 1KB] [PDF 0KB] ( 711 )
研究与分析
39 郭晓平1 张启晖2 徐书林2
隧道纵向消防通风的对数理论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隧道防火通风理论。与目前通用理论不同的是,该模型没有从Froude相似准则出发,而是通过对基本热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简化、分析,揭示了火源放热率与隧道通风速度和隧道高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以火势为特征的隧道火灾通风理论;依据这一理论,隧道通风临界速度为火势的对数函数,进而解释了大型隧道火灾中临界速度与火源放热率无关这一重要实验现象;利用新的火势概念,该理论给出了定量的火灾分类准则,并从数学上描述了各类火灾的物理特征;与现有实验数据比较,新理论无需任何实验修正,在所有火源放热率范围内成功地预测了隧道通风临界速度,从理论上克服了现有模型中临界速度随放热率无限增大的问题。由于新理论的二维性质,隧道侧壁面对防火通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3 Vol. 50 (2): 39-45 [摘要] ( 2641 ) [HTML 1KB] [PDF 0KB] ( 734 )
46 章剑 高波 周佳媚 吴冬
软弱围岩斜井转正洞工法动态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斜井施工将引起斜井转正洞交叉段附近岩体与支护结构力学行为发生变化。文章结合八苏木隧道土卜子斜井工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小包法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斜井施工对隧道的纵向影响主要位于巷道右侧6 m范围内,横向影响主要位于斜井与正洞锐部交角处;对围岩应力与横向位移影响较大,巷道右侧6 m内正洞整体向斜井一侧偏移,产生偏压现象;对斜井与正洞锐部交角处岩体扰动较明显,其塑性区基本贯通。
2013 Vol. 50 (2): 46-51 [摘要] ( 2402 ) [HTML 1KB] [PDF 0KB] ( 702 )
52 高飞 刘丹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叙岭关隧道涌水来源识别中的应用
       文章借助于现场水化学动态监测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叙岭关隧道的涌水来源进行识别;并将模糊聚类分析法利用Excel编程,使识别计算简便、准确,在隧道涌水来源分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为涌水来源识别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可为隧道涌水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13 Vol. 50 (2): 52-57 [摘要] ( 2479 ) [HTML 1KB] [PDF 0KB] ( 699 )
58 郭俊
泥炭(质)土地层盾构隧道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文章以昆明泥炭(质)土地层地铁盾构区间工程为依托,对隧道结构周边不同地层分布及组合工况其影响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选用最不利荷载工况,采用改变地层抗力系数的方法模拟泥炭(质)土地层扰动,对泥炭(质)土不同扰动程度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盾构隧道结构内力随泥炭(质)土扰动程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直接指导昆明泥炭(质)土地层地铁区间盾构法隧道的设计,同时为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的设计提供指导。
2013 Vol. 50 (2): 58-65 [摘要] ( 2706 ) [HTML 1KB] [PDF 0KB] ( 684 )
66 方正 吴平 刘丹珠
软土隧道岩体参数正交反演分析
    岩体参数是影响隧道安全性分析的关键因素,参数的确定往往依借助于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手段。文章依托隧道多点位移计现场监测数据和有限元数值计算,以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参数正交反演分析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计算结果表明,以围岩位移为基准的参数正交反演分析方法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供同类地下工程施工和设计参考。
2013 Vol. 50 (2): 66-71 [摘要] ( 2614 ) [HTML 1KB] [PDF 0KB] ( 641 )
72 张鹏1 刘学增2 米东阳3
围岩节理面不利组合条件下隧道塌方的模糊安全评价
     节理发育是隧道塌方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针对节理面不利组合发育的围岩,分析了围岩塌方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节理面不利组合下围岩塌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塌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采用单值隶属函数确定指标体系定性的隶属度;基于评价模型,给出了节理面不利组合下围岩的塌方安全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级标准。通过对丁家湾隧道进行塌方安全评价,并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其结果与实际施工中的塌方概况大体相同,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13 Vol. 50 (2): 72-78 [摘要] ( 2696 ) [HTML 1KB] [PDF 0KB] ( 683 )
79 王建军
兰渝铁路三叠系板岩隧道变形机理与围岩分级预报探究
    文章以兰渝线三叠系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围岩特征为基础,结合国内其它软岩变形隧道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变形受控的地质因素及特殊地质条件,探究了软岩变形机理;并结合超前地质预报TSP成果,初步建立了半定量化要   的高地应力区软岩围岩分级预报体系,为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设计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地质依据。
2013 Vol. 50 (2): 79-83 [摘要] ( 2485 ) [HTML 1KB] [PDF 0KB] ( 711 )
84 刘国庆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二次衬砌施做时机研究
     目前,新建铁路隧道大多采用新奥法中的复合式衬砌结构。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围岩,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而对于极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及变形速率均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趋于稳定,因此二次衬砌必须适时及早施作,让二次衬砌分担部分荷载对安全有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二次衬砌施作时机越早越好,二次衬砌施作过早或过晚对隧道安全都是不利的。文章结合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受力变形特点及对二次衬砌的施做时机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模拟计算。
2013 Vol. 50 (2): 84-93 [摘要] ( 2462 ) [HTML 1KB] [PDF 0KB] ( 714 )
94 王万平 韩常领 李建斐
超浅埋小间距隧道穿越既有公路变形规律模拟研究
     针对下穿既有公路的某超浅埋小间距隧道工程,对入口段的穿越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区左、右线隧道整体有左移的趋势,右线最大水平偏移量是左线的6~8倍左右;地表沉降由右洞拱顶地表向左洞延伸形成一沉降槽,右隧道拱顶地表沉降量最大;对存在偏压的浅埋小间距隧道,衬砌结构采用不对称几何形状设计比较有效;从中隔墙到偏压山体与地表交界处形成了明显的剪切带,应为施工期加强支护和监控重点区域。文中所给出的穿越里程段的偏压小间距隧道的变形规律、应力分布及中隔墙和衬砌支护结构的变形特征,以及既有公路路面的沉降规律等,对该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和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3 Vol. 50 (2): 94-101 [摘要] ( 2547 ) [HTML 1KB] [PDF 0KB] ( 653 )
102 郑杰明1 谢玖琪1 杨平2 张中1
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水平变形对地表沉降影响的数值模拟
      文章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水平变形和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墙顶,且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曲线呈现一个存在多个拐点的“半杯型”复合形态;墙后地表沉降曲线呈现一个非对称的“凹槽型”形态,这与监测得出的规律是一致的。 Ad/ Aq因工况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并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比值是减小的,同时也反映周围地表沉降具有滞后性;通过各工况定量分析,Ad/ Aq大致位于0.4到0.6之间。基坑开挖对墙后地表沉降的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距基坑边沿的1.5倍最终开挖深度,主要影响区在d/H为0~1.0之间,次要影响区在d/H为1.0~1.5之间;沉降最大值出现在d/H比值为0.5区域。
2013 Vol. 50 (2): 102-108 [摘要] ( 1925 ) [HTML 1KB] [PDF 0KB] ( 849 )
109 张碧文
浅埋盾构下穿高铁路基沉降分析及控制
     高铁的正常运营对下方无砟轨道的沉降要求极为苛刻,这也间接增加了浅埋隧道穿越既有高铁路基的难度。文章以广州某地铁9号线下穿武广高铁为依托,结合国内新兴的MJS工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全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MJS预加固可有效控制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列车限速、加强盾构掘进参数控制、加强信息化施工水平等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的应对措施。
2013 Vol. 50 (2): 109-113 [摘要] ( 2762 ) [HTML 1KB] [PDF 0KB] ( 730 )
114 黄合理
地铁隧道穿越既有车站的沉降预测及加固措施
     文章结合北京地铁7号线某区间隧道施工工程实例,用经验法、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预测了隧道施工穿越既有地铁车站引起的地表沉降;并提出在地铁下穿既有车站时,采取深孔注浆、小导管注浆等方式来加固土体,以达到控制地表沉降值的目的,同时满足既有车站的行车安全。
2013 Vol. 50 (2): 114-118 [摘要] ( 2511 ) [HTML 1KB] [PDF 0KB] ( 703 )
规划与设计
119 牟锐
复杂污染环境下的地下车站结构耐久性设计探讨
     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工程化工站为实例,运用理论分析、类比、因果分析等方法,针对复杂污染环境条件下地下车站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结构设计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复杂污染环境条件下结构设计的思路、具体措施,以及设计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
2013 Vol. 50 (2): 119-126 [摘要] ( 2279 ) [HTML 1KB] [PDF 0KB] ( 674 )
127 苟明中
立体多洞群隧道的设计及力学分析
     南京红山南路下穿红山动物园段为浅埋立体多洞群隧道,隧道全长150 m,包括双向四车道的机动车隧道、管廊隧道和非机动车隧道,形成了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和上下重叠隧道的立体多洞群关系。隧道所处地层的岩性强度差异较大,局部见溶洞,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文章主要介绍了立体洞群隧道的衬砌结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相关的数值模拟分析。
2013 Vol. 50 (2): 127-133 [摘要] ( 2238 ) [HTML 1KB] [PDF 0KB] ( 699 )
134 邓朝辉
高速铁路盾构隧道防水设计
     根据高速铁路的运营养护特点,在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设计过程中提出了盾构管片接缝防水采用双道密封与分区隔断的防水技术方案。文章针对弹性密封垫防水特点,分析了弹性密封垫及分区防水的关键技术参数,并针对弹性密封垫的正常工作状态,提出了接缝的错台量、张开量及施工期沟槽修补要求。
2013 Vol. 50 (2): 134-138 [摘要] ( 2459 ) [HTML 1KB] [PDF 0KB] ( 675 )
施工技术
139 程刚1 陈贵红2
新建公路隧道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及处治措施探讨
结合丽(江)攀(枝花)高速公路狮子石隧道与新庄铁路隧道交叉段施工中发生既有隧道衬砌开裂掉块的工程实际,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影响的综合分析,发现新建公路隧道对既有铁路隧道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爆破震动的影响,其中既有隧道存在质量缺陷的段落影响程度较重。文章初步提出了既有隧道加固措施和新建隧道处治对策,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13 Vol. 50 (2): 139-144 [摘要] ( 2465 ) [HTML 1KB] [PDF 0KB] ( 674 )
145 潘泽球1 章方正1 万飞2
中梁山隧道穿越石膏段施工技术研究
文章依托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中梁山隧道,对石膏地层的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地介绍了中梁山隧道安全通过石膏地层段的施工技术;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研究,为膨胀性围岩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积累了经验。
2013 Vol. 50 (2): 145-150 [摘要] ( 2823 ) [HTML 1KB] [PDF 0KB] ( 653 )
151 甘洪安
铁路复线三线隧道双侧壁导洞法施工技术
       在山岭地区修建铁路,因受地形限制,往往几条铁路穿越同一山脉,线路并行需要大断面隧道通过,例如在建的兰渝高铁(双线)就和遂渝二线(单线)穿越同一座山,形成三线大跨隧道。与其他双线铁路隧道相比,三线隧道具有跨度大、高度变化相对较小(即矢跨比变小)、结构形状更加扁平等特点。文章简要介绍了兰渝复线铁路唯一的一座三线隧道——新作坊隧道的“双侧壁导洞法”的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施工方案优化及施工效果。
2013 Vol. 50 (2): 151-157 [摘要] ( 2295 ) [HTML 1KB] [PDF 0KB] ( 677 )
158 冷雅梅
胡麻岭隧道第三系富水低渗透性粉细砂地层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探讨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地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确定为国内罕见的世界性难题。为解决该地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在选择施工方法、工程措施之前,首先对三种(矿山法、新奥法、新意法)建造理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和方案比选,最终选取了符合该地层的综合性的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3 Vol. 50 (2): 158-163 [摘要] ( 2289 ) [HTML 1KB] [PDF 0KB] ( 655 )
164 申志军1 詹显军2 尚海松2 汪涛2
齐岳山隧道大断层地段隧道结构长期安全监测分析
       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因其地质复杂、水压较大,结构设计经过多次优化,为了解施工期及运营期的结构安全情况,在断层段选取3个断面进行了水压力、围岩与初期支护间接触压力、初期支护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二次衬砌内力等5个项目的长期监测,截止目前已监测41个月。监测数据表明,各监测值远低于设计值,变化波动较小,表明施工措施得当。文章针对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F11大断层段施工期及运营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013 Vol. 50 (2): 164-172 [摘要] ( 2323 ) [HTML 1KB] [PDF 0KB] ( 656 )
173 宋旭彪
压出式空气幕通风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对目前国内施工隧道的主要通风方式进行分析,通过实测数据阐述了爆破后通风过程粉尘运移规律,指出了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源以及空气净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压出式空气幕通风技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压入式隧道通风与压出式空气幕隧道通风效果。结果表明,压出式空气幕通风技术可以降低隧道施工中的粉尘和烟尘,改善隧道作业空气环境,其通风效果更优越。
2013 Vol. 50 (2): 173-180 [摘要] ( 2428 ) [HTML 1KB] [PDF 0KB] ( 633 )
181 田世雄 唐学军 王永刚 张彤炜
新七道梁隧道大型火灾损毁调查及处治方案
 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许,兰州—临洮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上行线一紧急停车带处两辆罐车追尾着火,造成隧道上行线土建部分及交通工程严重损毁。通过对该段落衬砌结构损伤程度的检测、评估,对不同损伤程度的衬砌结构、路面及电缆槽等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恢复设计方案。对新七道梁隧道4.8灾害损毁结构恢复设计方案进行探讨,旨在对新建隧道相关设计有所思考,避免类似灾害的发生,同时能够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13 Vol. 50 (2): 181-186 [摘要] ( 2504 ) [HTML 1KB] [PDF 0KB] ( 645 )
187 董志明1 郑鹏武2
大直径自进式锚杆在隧道工程岩溶处治中的应用
     京昆线(国家高速公路网G5线)广陕路古家山隧道岩溶十分发育,以垂直向岩溶裂隙、溶槽、溶沟、漏斗发育为主,具有“多、深、窄”的特点。根据古家山隧道溶洞发育特点,隧道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回填、加固、跨越等溶洞处治方案,特别是T75 mm大直径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具有施工快捷安全、技术经济合理等特点,在古家山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岩溶处治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013 Vol. 50 (2): 187-191 [摘要] ( 2099 ) [HTML 1KB] [PDF 0KB] ( 611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