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23年 6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3-10-25

绿色智能建造
理论研究与探讨
数值分析与计算
试验与监测
规划设计与施工
安全防灾与病害整治
新型材料与设备
   
理论研究与探讨
1 朱星宇 刘 征 张志强 冯 应
铁路隧道结构设计参数对二次衬砌裂缝影响规律研究
对玉磨铁路安定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一种更接近实际荷载情况的模拟方法,对二次衬砌的裂缝发展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四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衬砌厚度、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三水平条件下衬砌裂缝情况。结果表明:现场衬砌裂缝分布情况统计显示裂缝主要分布于拱脚和拱腰位置,拱顶次之,拱肩裂缝较少,纵向裂缝比例达到63%,环向裂缝和斜向裂缝占比分别为18%和19%;衬砌各部位损伤出现的顺序为拱脚、拱顶、拱腰、拱肩,而裂缝发展程度一般为拱脚>拱腰>拱顶>拱肩;二次衬砌结构参数对拱脚裂缝宽度的影响程度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衬砌厚度>钢筋直径;随着因素水平的提升,混凝土强度等级、衬砌厚度、钢筋直径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衬砌厚度影响趋势则相反。
2023 Vol. 60 (5): 1-10 [摘要] ( 109 ) [HTML 1KB] [PDF 6141KB] ( 607 )
11 曾艳华1,2 赵东旭1,2 涂云龙1,2 陶亮亮1,2
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多模式转换及节能研究
为降低多竖(斜)井复杂运营通风系统的能耗,将运营通风多模式转换系统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中。基于隧道内回路风压平衡和通风网络理论,提出隧道通风模式初拟、极限交通承载量计算、动态化通风模式选择、射流风机台数确定及通风能耗对比优化的通风设计流程,研究多模式通风转换系统的运作方式,对比分析常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和多模式转换通风方式的运营能耗。结果表明,隧道远期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达到最大值3 137 veh/h时,需开启29组射流风机,此时隧道各段风速小于8 m/s;一天中31.25%的时段通过模式1即能满足通风要求,52.08%的时段需要通风模式4才能满足通风要求,多模式转换通风较仅通过模式4进行通风总功率减少20.71%;交通量小于1 726 veh/h时,3#竖井排风量可降低为93 m3/s,隧道内风机总功率可减少37.57%。
2023 Vol. 60 (5): 11-19 [摘要] ( 103 ) [HTML 1KB] [PDF 4721KB] ( 456 )
20 张军伟1,2 高 霞1 王浩权1
非煤系地层隧道瓦斯抽放适应性评价研究
为评价非煤系地层隧道瓦斯能否通过抽放手段进行泄压排放,以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为研究对象,根据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特点,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非煤系地层隧道瓦斯抽放适应性评价模型。从瓦斯赋存控制因素、抽放可行性控制因素和钻孔稳定性控制因素3个方面构建非煤系地层隧道瓦斯抽放适应性评价体系,选出10项基本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乘积标度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构建能定量表征各评价指标因素隶属度的隶属函数,建立一级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赋予评价向量中各评语相应分值,将评价向量单值化,以判定非煤系地层隧道瓦斯抽放适应性,并结合实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南道公路马嘴隧道高瓦斯段瓦斯全断面超前抽放适应性为B级(比较适应),理论与实际应对措施吻合良好。
2023 Vol. 60 (5): 20-29 [摘要] ( 99 ) [HTML 1KB] [PDF 2780KB] ( 340 )
30 张 悦1 何世永1,2,3 孙远义1 王荣斌3 唐冉松4 梁 波1,2
隧道光环境下驾驶人视场对比度变化规律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
为揭示隧道光环境下驾驶人视场对比度变化规律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首先选取17名驾驶人开展实车试验,利用眼动仪记录驾驶人在隧道行车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其次利用成像式亮度计采集沿线隧道光环境亮度数据,将注视点像位和光环境分布参数定点融合分析,最后利用数学模型进一步量化视场对比度与各眼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驾驶人视场对比度变化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隧道出入口段,驾驶人视场对比度较大且其动态变化也更明显,对应的驾驶人瞳孔直径变化率也会更大,扫视时间会更久;对于大多数隧道光环境,在特定区间内随着驾驶人视场对比度的增大,其瞳孔直径变化率变大、扫视时间变久;当视场对比度超过某一值后,其瞳孔直径变化率及扫视时间反而下降。
2023 Vol. 60 (5): 30-39 [摘要] ( 112 ) [HTML 1KB] [PDF 5478KB] ( 302 )
40 翁 源1 李爱春1 赵 婷1 刘步武2
隧道工程系统韧性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为解决越岭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频发、救援难度大、灾后修复困难等问题,将韧性理论引入隧道工程系统安全体系中,提出基于DEMATEL-BN的隧道工程系统韧性评价模型。并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初步识别出22个影响因素。通过DEMATEL剔除关联度较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贝叶斯网络拓扑图;结合贝叶斯网络和GeNIe软件正向推理计算系统韧性值;通过逆向推理及敏感性分析识别关键影响链及敏感因素;最后,以冰草湾隧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冰草湾隧道具有中高韧性水平,关键影响链为“应急救援演练→应急决策与响应→恢复能力”,敏感因素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安全文明施工、应急决策与响应”,结合分析提出阶段性提升建议。
2023 Vol. 60 (5): 40-47 [摘要] ( 93 ) [HTML 1KB] [PDF 4322KB] ( 387 )
绿色智能建造
48 吴忠坦1 吴贤国2 刘 俊2 陈虹宇3 肖宏笛2,4 覃亚伟2,4
基于随机森林-NSGA-Ⅲ的盾构姿态优化控制
为实现盾构机的姿态控制,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提出一种将随机森林(RF)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Ⅲ(NSGA-Ⅲ)相结合的混合智能框架。以武汉地铁为工程背景,选取17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通过RF算法建立输入参数与盾构姿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函数关系作为NSGA-Ⅲ的适应度函数,然后通过RF算法确定关键影响因素。以盾构姿态参数绝对值最小化为目标,建立RF-NSGA-Ⅲ多目标智能优化模型,基于所提出的优化原则进行案例研究,以测试所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RF算法对工程实测数据进行训练模拟,得到的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通过研发的RF-NSGA-Ⅲ智能算法,对盾构姿态的优化控制效果显著。
2023 Vol. 60 (5): 48-57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4440KB] ( 318 )
58 郝翊杰1 李 刚2 沈 丹3 邓有为1 刘怡阳1
基于改进YOLOv5的隧道围岩沉降自动识别与实时测量技术研究
针对隧道内部环境复杂,施工期间对围岩沉降监测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隧道围岩沉降自动识别与测量算法。在隧道施工关键位置安装观测靶标,利用工业相机实时拍摄靶标,进而采用目标检测模型自动识别靶标,通过计算靶标沉降间接测量围岩沉降值,并基于YOLOv5s网络模型,引入ECA-Net通道注意力机制,使网络在通道方面关注待检测靶标,避免通道降维操作,以增强对目标的感知能力。采用改进的 α-IoU目标回归损失函数,使得模型总体上对图像特征的学习能力和目标检测精度都有所提升。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目标检测模型在工业相机拍摄靶标数据集下的识别精度与召回率分别达到了98.5%和98.4%,检测精度较高。分析误差可知,在拍摄距离0~10 m的情况下,绝对误差在6 mm以内,当距离待测靶标15~25 m远时,绝对误差在15 mm以内,误差较小。
2023 Vol. 60 (5): 58-66 [摘要] ( 116 ) [HTML 1KB] [PDF 4448KB] ( 336 )
数值分析与计算
67 薛光桥1,2 肖明清1,2 封 坤3 王少锋1,2 薛皓匀3 郭文琦3
特大直径双层公路盾构隧道管片-内部结构复合体系横向抗震性能研究
为研究双层公路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对隧道横向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特大直径双层公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施作上层板和不施作上层板2种不同内部结构的双层公路盾构隧道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隐式动力时程法进行盾构隧道管片-内部结构复合体系横向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双层公路隧道内部结构可以增大隧道横向刚度,减小隧道变形,施作上层板的内部结构对横向刚度的增大更为显著;(2)内部结构可以减小隧道局部峰值弯矩和峰值轴力,其中拱脚处轴力最大减小732.16 kN,拱肩、拱脚和拱腰处弯矩最大减小723.59 kN·m;(3)内部结构施作上层板时,管片损伤小幅减小,内部结构损伤增大,不施作上层板时,拱腰处管片外侧出现新损伤,考虑到内部结构并非主要受力结构,施作上层板隧道的震后可修复性优于不施作上层板隧道的震后可修复性;(4)内部结构施作上层板在减小隧道变形、应力和内力方面均优于不施作上层板,但施作上层板后内部结构损伤增大,建议采取对应的加强措施。
2023 Vol. 60 (5): 67-77 [摘要] ( 104 ) [HTML 1KB] [PDF 5989KB] ( 428 )
78 申玉生1,2 赵何霖1 朱正超1 易鹏豪1 雷 龙3 粟 威3
强震区浅埋隧道洞口段改进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为提高强震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结构抗震性能,依托高烈度地震区某管道隧道工程,研究采用整体式反应位移法进行隧道洞口段抗震计算时的误差影响因素,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提出一种适用于隧道洞口段结构抗震计算的改进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并结合算例分析,对改进后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整体式反应位移法进行隧道洞口段抗震计算时误差主要是由洞口段隧道顶底部的相对位移引起,可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对其进行修正;结构位移放大系数与洞口仰坡坡角和地震动强度正相关,与坡高和相对埋深负相关,不同围岩级别中的放大系数偏差小于10%,可忽略围岩条件对其的影响;改进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在0.6g地震动下误差基本小于10%,比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精度更高,可应用于隧道洞口段的抗震计算。
2023 Vol. 60 (5): 78-87 [摘要] ( 98 ) [HTML 1KB] [PDF 4984KB] ( 275 )
88 姚志雄1,2 周岐窗1 郑国文3 吴 波4 范兰欣1 秦浩渝1
不良地质条件特大断面隧道支护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
在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施工特大断面隧道时支护不当极易造成坍塌、失稳,因此深入了解支护特性并选择合理支护参数是确保隧道稳定的关键。结合福建某典型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实际地质及环境特点,设计4种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单一超前支护、双层超前支护、仅双层初期支护情况下围岩、掌子面及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探讨超前支护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结果表明,单一超前支护下(小导管或管棚)下围岩变形可减少13%~28%;双层超前支护(管棚+小导管或双层小导管)下围岩变形可减少 51%~58%,支护应力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随着超前支护强度加大,围岩变形明显降低,减小率甚至超过50%,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支护效果,且管棚支护效果总体略优于小导管,该结论与现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方法及支护方案的合理性。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下穿高速公路段及其他围岩段的支护方案,实践证明方案是可行的,兼顾了隧道安全、支护经济性及刚度匹配性。
2023 Vol. 60 (5): 88-98 [摘要] ( 104 ) [HTML 1KB] [PDF 5874KB] ( 337 )
99 于建新 刘文金 王金星 刘焕春 周志彬
层状岩体隧道爆破对支护体系的振动影响研究
为分析层状岩体隧道爆破引起的围岩稳定性问题,采用LS-DYNA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层理倾角下隧道支护体系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围岩层理倾角为60°时,掌子面后方25 m处拱顶水平切向峰值振速出现1.74倍的增大现象;(2)不同围岩层理倾角下左右拱腰和边墙位置处均呈现质点非对称振动特征;(3)不同层理倾角下,左右拱腰和边墙位置处水平径向和垂向峰值振速随与掌子面距离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4)拱腰位置横向和竖向压应力非对称受力系数在围岩层理倾角为60°时出现明显转折,呈现先快速增大后又快速减小变化趋势;(5)随着围岩层理倾角从0°变化到90°,锚杆动态拉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在隧道环向上的分布也不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30°围岩层理倾角下隧道爆破引起的锚固支护结构质点振动规律与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2023 Vol. 60 (5): 99-110 [摘要] ( 109 ) [HTML 1KB] [PDF 8339KB] ( 350 )
111 李 响1,2 陈小峰1,2,3 巴伟军4 王小飞5 余俊祥2 郑 俊1,2 吴 珂1,2,3
非对称V形坡公路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研究
水下隧道常呈两端高中间低的“V”形,火灾风险高,掌握其火灾烟气蔓延特性是开展消防应急响应和疏散救援工作的基础。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自然通风条件下非对称V形坡隧道火灾模型,研究不同坡度组合下火灾烟气的扩散过程,分析隧道两侧洞口的压力和速度变化。结果表明:变坡点处发生火灾后,非对称V形坡隧道烟气扩散呈现出与单坡隧道相似的多阶段蔓延特性,但高坡度侧烟气蔓延速度较单坡隧道更慢,低坡度侧更快,且烟气稳定回流长度更短;在非对称V形坡隧道烟气扩散过程中,存在着流场重塑、正向动力循环重构、保持稳定3个特征阶段;低坡度侧隧道烟气的最大回流长度、稳定回流长度,以及各自对应时刻,受两侧隧道坡度和坡度差的共同影响,并且存在临界坡度差(4%),当大于该坡度差时,火灾烟气蔓延特征将不再受坡度差的影响。
2023 Vol. 60 (5): 111-119 [摘要] ( 93 ) [HTML 1KB] [PDF 4442KB] ( 244 )
120 王方超1 刘红森1 陈长坤2 焦伟冰2
特长公路隧道平导抽吸式排烟策略数值模拟研究
为探讨利用平导作为排烟道的平导抽吸排烟新模式,建立含平行导洞的特长隧道数值模型,研究平导抽吸排烟时隧道内的烟气蔓延特征及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使用平导抽吸模式进行排烟可以有效抑制主隧道内的烟气蔓延。火灾发生后100 s时,主隧道内基本上没有烟气,900 s时基本上达到稳定状态,烟气不再往主隧道两侧蔓延;随着平导两端排烟量的增大,烟气稳定时在主隧道内的蔓延距离逐渐变小。当平导两端总排烟量为 600 m3/s时,烟气被完全控制在开启的3个横通道范围内;当开启3个横通道进行排烟时,顶棚最高烟气温升随排烟量的增大而降低;当对称开启2个横通道进行排烟时,隧道顶棚最高烟气温升随排烟量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在平导抽吸排烟模式下,隧道顶棚下方的烟气温度沿纵向呈指数衰减,并且烟气温度的衰减速率与横通道开启模式、排烟量的大小几乎无关。
2023 Vol. 60 (5): 120-127 [摘要] ( 91 ) [HTML 1KB] [PDF 6394KB] ( 275 )
128 苗回归1 黄 飞1,2 李树清1,2 罗亚飞1,2 苗德华1 焦杨洋1
基于数值模拟-多元线性回归的大断面隧道平均瓦斯浓度检测位置研究
大断面隧道瓦斯浓度检测的不精确性会导致隧道绝对瓦斯涌出量实测值与真实值存在较大偏差,最终影响隧道瓦斯工区的划分,给隧道安全施工和成本控制带来巨大挑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隧道内部瓦斯分布规律进行模拟,通过正交试验定性分析断面宽度(A)、断面高度(B)、断面风速(C)对隧道断面平均瓦斯浓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平均瓦斯浓度的最佳检测位置。研究表明,通风稳定条件下,隧道内部瓦斯呈稳定分布,且在隧道断面上会出现自上而下明显的分层分布;不同瓦斯工区条件下,断面宽度(A)、断面高度(B)、断面风速(C)对隧道断面平均瓦斯浓度影响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定量分析,得到不同瓦斯工区条件下稳定层流区域断面平均瓦斯浓度检测位置的计算模型。
2023 Vol. 60 (5): 128-135 [摘要] ( 108 ) [HTML 1KB] [PDF 3160KB] ( 313 )
试验与监测
136 马亚丽娜1, 2 陈雅琪1, 2 刘继国1, 2 崔 臻3 周光新4
跨走滑断层铰接式隧洞衬砌错断破坏机制研究
以香炉山输水隧洞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开展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铰接式隧洞衬砌错断响应特征、破坏形态和错断破坏机制研究。对比分析有无采用铰接设计的隧洞在走滑断层错动条件下的衬砌破坏特征、整体变形和细部破坏形态,系统研究衬砌结构的纵向位移和纵向应力变化趋势,以及包括弯矩、轴力、剪力在内的纵向内力分布规律,揭示穿越走滑断层隧洞错断破坏机理,剖析铰接式隧洞衬砌抗错断机制。研究表明:(1)在走滑断层的错动作用下,断层带附近衬砌应变较大,易发生屈服破坏;(2)断层错动作用使得主动侧隧洞衬砌产生纵向裂纹,随着错动量的增加,纵向裂纹逐渐演变成环形裂纹,衬砌发生隆起破坏,同时衬砌截面形状变为椭圆形;(3)铰接式衬砌破坏主要集中于断层错动面附近,表现为衬砌节段之间发生大角度转动和断层带内变形缝压剪破坏。
2023 Vol. 60 (5): 136-147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9752KB] ( 346 )
148 陈 龙 封 坤 吴柏翰 郭付康 王 维
大埋深盾构隧道结构受力现场实测分析
以广佛环线东环隧道大源站—太和站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开展大埋深盾构隧道结构内力现场测试,探究实际施工不同阶段管片内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对管片内力现场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误差对比研究,分析施工因素对管片内力的主要影响位置及原因。结果表明: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内力最大值出现在脱环后4~8环时的壁后填充阶段,最小值为拼装完成阶段,在盾尾脱环12环之后管片受力基本达到稳定阶段;管片内力实测值皆较大于模拟值,二者弯矩分布规律相似,轴力分布有一定差异,豆砾石充填可使实际轴力沿环向分布更均匀;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误差约为40%,出现在拱顶及拱底区域,拱腰处相对误差较小;大埋深盾构隧道掘进时,壁后填充及稳定阶段管片内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豆砾石充填及围岩蠕变等。
2023 Vol. 60 (5): 148-157 [摘要] ( 98 ) [HTML 1KB] [PDF 7013KB] ( 332 )
158 罗 超1 李泽宇1 刘如飞1 李艳艳1 李 明2
基于固定站激光扫描数据的公路隧道拱顶多期形变监测方法
激光点云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密度和适应性良好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公路隧道形变监测中,研究基于固定站激光扫描数据的公路隧道断面连续提取、滤波和多期形变监测的方法。为保证多期形变的观测断面在同一位置,在隧道中安装位置固定的扫描仪,利用三维中轴线和配准算法保证多期断面的同一性。提出一种两次迭代的椭圆曲线拟合方法,该方法第一次迭代基于椭圆形状约束对隧道拱顶断面的非拱顶断面点云进行滤除,第二次迭代利用迭代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对滤波后的拱顶断面进行椭圆曲线拟合。基于拟合的椭圆曲线和极坐标法监测断面的多期形变。与传统RANSAC方法进行对比,两次迭代的椭圆曲线拟合方法在提取隧道椭圆曲线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滤波效果和更高的精度。搭建隧道模型进行形变模拟和监测试验,对提取的多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公路隧道多期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中误差小于2 mm,具有较高的精度。
2023 Vol. 60 (5): 158-166 [摘要] ( 110 ) [HTML 1KB] [PDF 4197KB] ( 293 )
167 赵 军1 杜世明2 王 允3 夏立锋2 魏新江4 韩同春5
可伸缩钢拱架在东岗特长公路隧道支护应用中的测试分析
针对常规钢拱架在软弱破碎围岩中支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接头可伸缩的钢拱架,即在普通钢拱架中加入可伸缩接头,并加入支撑臂。在东岗山特长隧道工程中进行可伸缩钢拱架的应用测试,对比分析可伸缩钢拱架支护段和普通钢拱架支护段的围岩深层位移、拱架内力、围岩压力以及拱顶沉降。结果表明,伸缩接头钢拱架对围岩起到了及时支承的作用,与普通钢拱架相比,可以更有效地约束围岩的变形,对于变形量大的围岩可以有效限制围岩松动区的早期发展,适用于软弱破碎围岩区的支护。
2023 Vol. 60 (5): 167-176 [摘要] ( 93 ) [HTML 1KB] [PDF 7248KB] ( 263 )
177 米 春 李思颖 牟佳祎 袁宵龙 李 涛
基于多传感器的城市隧道环境监测数据协同融合方法研究
针对城市隧道中环境监测存在的监测方案不完善、监测数据量大、数据受影响因素多等问题,提出基于多传感器的隧道环境监测数据协同融合方法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首先,使用箱线图法检测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并基于均值替代法修正异常值,提高数据的精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加权平均算法实现对同质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有效降低系统冗余;最后,基于PSO-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对异质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结果表明,经过 PSO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融合模型对隧道环境等级的判断准确性超过80%,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证实该方法可对隧道整体环境质量得出较可靠的评价,能为隧道内机电设施智能控制提供重要决策信息。
2023 Vol. 60 (5): 177-185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4220KB] ( 254 )
规划设计与施工
186 胡威东1,2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施工通风设计方案研究
以某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为例,采用ANSYS 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仿真分析隧道施工通风效果,通过实地测量验证了数值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总结了通风状态下流场分布及风流运动规律,并对比研究风管出口风速、风管直径、风管出口位置3种通风参数对隧道通风的影响,提出了通风参数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隧道通风流场的风速分布呈现回风侧风速整体大于进风侧风速、隧道上部风速整体低于下部风速的特点;增大风管出口风速对改善隧道施工通风效果最为显著;采用优化方案后的隧道中心平均风速可提高约59.3%,各工作区域空气流速均达到0.15 m/s以上的施工通风标准,可经济高效地改善隧道盾构段工作区域通风效果。
2023 Vol. 60 (5): 186-194 [摘要] ( 100 ) [HTML 1KB] [PDF 5100KB] ( 347 )
195 卢少壮 赵 璐 郭志峰
大直径盾构穿越滨海孤石地层精准物探与处置技术研究
依托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横沥站—万顷沙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孤石段工程,对孤石探测、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套以 HSP 水平声波/地震波剖面法和井中虚源法联合快速侦查孤石体发育范围,以地质钻探法确定孤石垂向和横向边界的精准定位组合探测技术,减少地质钻孔勘察工作,然后对地质钻孔揭露的孤石进行爆破处理。结果表明,提出的孤石探测方法先进可靠,能够及时发现孤石并降低探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爆破参数设计合理,孤石段处理效果良好;左右线爆破后孤石段盾构平均掘进速度为34.63 mm/min,接近常规地层平均掘进速度。
2023 Vol. 60 (5): 195-204 [摘要] ( 97 ) [HTML 1KB] [PDF 7534KB] ( 410 )
205 周 舟1 钟长平2 谢文达1
泥岩地层盾构常压开舱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研究
为研究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全断面中风化泥岩地层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压开舱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以广州地铁14号线盾构施工下穿既有3号线地铁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 3D有限元差分软件进行流固耦合计算,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下穿过程及常压开舱作业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全断面泥岩地层中掘进,容易发生刀盘结泥饼问题;模拟得到按照施工计划每天掘进后常压开舱清理泥饼引起既有线的沉降量与断面变形均满足控制要求;实际施工中,采用每天掘进后常压开舱清理泥饼的方法比连续掘进多日再清理泥饼的方法平均推进速度提高了41%,大大缩短了工期;在全断面中风化泥岩中可以采用常压开舱方法,开舱过程引起的既有线结构沉降可控制在-5 mm左右。
2023 Vol. 60 (5): 205-212 [摘要] ( 99 ) [HTML 1KB] [PDF 5537KB] ( 296 )
213 王延辉1 周天顺1 胡俊山1 陈海勇2,3 施成华2 彭 宇1 王祖贤2
高黏性黏土地层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姿态失稳及其处理措施
为解决盾构机在高黏性黏土地层掘进时可能遭遇的掘进效率低下、盾构姿态控制困难等问题,依托某大直径泥水盾构越江隧道工程,针对该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时出现的掘进异常和姿态失稳问题,结合盾构掘进参数和掘进断面内的地层变化情况,探讨了高黏性黏土地层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姿态失稳原因,提出并实施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表明:(1)盾构掘进异常段与高黏性黏土地层的分布情况重合,地质条件的变化是盾构姿态失稳的根本原因;(2)盾构在高黏性地层掘进时刀盘实际正面阻力与理论计算结果相近,而盾壳与地层间的实际摩阻力远高于理论值,且打开盾壳径向注浆孔后未发生喷浆渗水情况,据此推断造成盾构掘进异常并导致盾构姿态失稳的直接原因是高黏性黏土颗粒在盾壳外表面不断附着堆积形成了致密的黏土包裹体,改变了盾壳与地层间的相互作用状态;(3)借鉴采用分散剂处置泥饼措施,采用向盾壳径向注浆孔注入分散剂方案清除盾壳外的黏土包裹体,通过室内黏土分散试验优选了分散剂溶液;(4)在盾壳外持续注入一段时间的分散剂后,在隧道埋深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盾构总推力迅速减小约30 000 kN,盾构姿态得到持续调整,再次打开盾壳径向注浆孔后发生喷浆现象,表明分散剂可有效剥除盾壳外表面的黏土包裹体。
2023 Vol. 60 (5): 213-223 [摘要] ( 99 ) [HTML 1KB] [PDF 8166KB] ( 332 )
224 郎志军 李芒原 乔海洋
超长隧道斜井工区大规模突泥涌水泄水处治关键技术
云南省华丽高速公路营盘山特长隧道2号斜井工区施工至ZK26+188时掌子面突发大规模持续性突泥涌水。针对“188”突泥涌水造成淹井和斜井口长时间涌水外流,对突水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比较3种处治方案,提出“暂且搁置斜井、正洞工区高压泄水、分阶段实施、稳步向斜井水头逼近”的泄水处治方案,成功攻克泄水难题,实现斜井积水的安全排放。实践表明,处治方案安全,经济等综合效益显著,可为类似特长高压富水岩溶隧道地质灾害处治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2023 Vol. 60 (5): 224-233 [摘要] ( 110 ) [HTML 1KB] [PDF 6099KB] ( 288 )
安全防灾与病害整治
234 陈 伟1,2 张明红2 张 莹2 林 玲2
中老铁路某隧道盐岩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盐岩地质对隧道工程建设及运营极为不利,依托中老铁路某隧道穿越厚层氯化物盐岩的工程实例,对其工程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先根据含盐量将盐岩工程段分为低含盐段与高含盐段,再采用薄片鉴定、X-衍射、强度试验、水质分析、溶蚀与膨胀性试验对不同含盐段进行测试,定量研究其物理、力学、水化学、溶蚀与膨胀等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该段盐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盐(NaCl);高含盐段盐岩抗压强度显著小于低含盐段与不含盐段的抗压强度;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于盐的溶解,随含盐量的增加,地下水的环境作用等级逐渐增强;盐岩具有溶蚀性,高含盐段最大上溶蚀速度为8.846~10.540 mm/h,平均为9.527 mm/h;盐岩具有膨胀性,在饱和环境中高含盐段盐岩膨胀指标普遍大于不含盐段与低含盐段膨胀指标。隧道建设中应注意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避免工程病害的发生。
2023 Vol. 60 (5): 234-242 [摘要] ( 113 ) [HTML 1KB] [PDF 5085KB] ( 327 )
243 罗资清1 周 睿2 骆俊晖1 蒋雅君2 吴春伟1 杨永华1
岩溶区公路隧道土建结构DERU检测评估技术研究
岩溶区营运公路隧道土建结构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对于保障隧道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统计广西中西部5条高速公路岩溶区隧道案例的病害特征,分析了隧道养护工作的需求,并基于DERU法构建了公路隧道土建结构检测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以衬砌、路面、排水系统作为隧道构件评估指标,以D、E、R、U值来计算隧道结构技术状况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用的检测系统,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应用。
2023 Vol. 60 (5): 243-253 [摘要] ( 129 ) [HTML 1KB] [PDF 3963KB] ( 318 )
254 蒲春平1 陆加越2,3 穆 松2,3 谢德擎2,3 周 莹2,3
隧道排水系统快速结垢成因分析及抑制技术研究
隧道排水系统快速结垢堵塞,将引起支护背后水压增大,诱发衬砌渗水、变形、垮塌等二次病害。以广东某隧道在建设期间出现严重的初期支护渗漏结晶与排水系统结垢堵塞现象为例,通过分析围岩水流向、水质中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与结垢矿物组成,分析了排水管碳酸钙快速结垢的成因,明确了初期支护混凝土对排水系统结垢堵塞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有碱速凝剂、无碱速凝剂及密实疏水材料对初期支护混凝土抗溶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支护混凝土析出Ga2+与OH-,促使围岩水pH值约从7.5提升至约10.5,加速碳酸钙结垢产物的生成;相较于初期支护单掺有碱速凝剂,复掺无碱速凝剂与疏水材料,初期支护 28 d 抗压强度提升 35.3%、RCM 降低26.6%、吸水率降低68.1%,通过基体密实疏水协同技术,内部氢氧化钙的溶解与析出得到显著抑制;工程应用则直接证实初期支护混凝土基体密实疏水技术可有效缓解排水系统结垢堵塞现象。
2023 Vol. 60 (5): 254-261 [摘要] ( 97 ) [HTML 1KB] [PDF 4264KB] ( 344 )
新型材料与设备
262 郭英杰1,2 丁文其1,2 李晓冉1,2 马 畅1,2 张清照1,2
新型不锈钢波纹板抗弯力学特性试验与数值分析
为探究新型S32001双相不锈钢波纹板结构在隧道加固领域的优势,开展新型不锈钢波纹板与Q235碳素钢波纹板的纯弯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二者的力学响应,建立与试验对应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开展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Q235碳素钢波纹板跨中最大弯矩为11.8 kN·m,新型不锈钢波纹板跨中最大弯矩为15 kN·m,其承载性能优于Q235碳素钢波纹板,且刚度更高,延性更强。(2)Q235碳素质钢波纹钢板加载过程中弹性变形阶段的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进入塑性阶段后因波纹板波谷产生较大塑性应变而不再符合;新型不锈钢波纹板加载全过程截面应变均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3)新型不锈钢波纹板的跨中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随轴力的增大而增大,N=100 kN时的跨中极限弯矩比N=0 kN时的提高28.6%。
2023 Vol. 60 (5): 262-268 [摘要] ( 93 ) [HTML 1KB] [PDF 4813KB] ( 289 )
269 田 扬1 陈 焱1 方若全2 刘 杰3 苏 昂2 游少强4 方 勇1
粉质黏土地层盾构废渣回收制备免烧建材试验研究
为解决泥水盾构隧道施工中废弃泥浆难以处置、污染环境、回收利用困难等问题,以粉质黏土地层盾构废浆经过压滤处理后的废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废渣制备免烧建材的方案。研究不同固化剂体系对免烧试样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获取最优固化剂种类、掺入比及合理的河砂掺入量。研究结果表明:(1)以盾构废浆压滤处理后的废渣制备免烧建材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制得的免烧建材强度满足《非烧结垃圾尾矿砖》(JC/T422—2007)MU15等级产品要求;(2)水泥作为固化剂制备的免烧试样强度显著高于石灰作为固化剂制备的试样强度,且水泥的最适宜掺入量在20%~30%之间;(3)复合固化剂中水泥石灰之比宜为3∶1,才能达到最佳的固化效果;(4)废渣与河砂的掺入比在3∶1时,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废渣,同时免烧试样符合规范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指标。
2023 Vol. 60 (5): 269-276 [摘要] ( 125 ) [HTML 1KB] [PDF 2933KB] ( 425 )
277 郭彩霞1,2 刘文杰2 张明聚2 李鹏飞2 高云昊2 单余含2
基坑工程钢支撑高脚螺栓-模袋混凝土固支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在城市建设明挖基坑工程中,大量采用内撑式支护结构,其中钢支撑端部节点是控制基坑变形和稳定的关键。为了改进支撑端部的受力方式,研发了高脚螺栓-模袋混凝土固支端,阐述了其结构组成和特点,加工4组试件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了试件在轴向和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获得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得到了该固支端的弹性承载力和刚度。试验结果表明:(1)该固支端的设计承载力高于4 000 kN,超过?609钢支撑轴向设计承载力,满足强节点设计要求,且固支端屈服后,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极限承载力超过6 500 kN;(2)试件的最终破坏形式为钢管短接段鼓曲、模袋混凝土开裂及高脚螺栓弯曲,增加模袋混凝土成型预压应力和强度可提高固支端承载力;(3)所研发的固支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有助于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性。
2023 Vol. 60 (5): 277-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6061KB] ( 250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