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3年 50卷 6期
刊出日期:2013-12-25
施工设备与仪器
研究与综述
分析与计算
规划与设计
施工技术
研究与综述
1
晋永荣 梅元贵
德国高速列车隧道微压波特性及减缓措施介绍
高速列车车头进入隧道洞口瞬间,在列车头部前产生压缩波,压缩波以近似声速大小向隧道出口传播;传播到隧道出口时,少部分波以压力波动向隧道洞外辐射,这一向洞外辐射的压力波动就是微压波,微压波向洞外辐射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文章以德国高速列车ICE3实车试验为基础,归纳了ICE3列车车头驶入不同形状隧道洞口的压缩波特性,总结了有无吸音板对压缩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吸音板和洞口形状减缓微压波的效果,并介绍了德国有关微压波的声学评价方法和结果,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微压波特点及减缓措施的研究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3 Vol. 50 (6): 1-7 [
摘要
] (
2017
) [
HTML
1KB] [
PDF
0KB] (
551
)
8
王海彦1,2 仇文革1 满 帅1 冯冀蒙1
提高山岭隧道主体结构耐久性设计对策研究
通过对既有铁路和公路隧道耐久性现状的调研及调查,发现大部分隧道均存在主体结构耐久性不足的情况,而造成隧道结构耐久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设计方面的原因是隧道病害的根源。以往修建的山岭隧道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对隧道结构耐久性考虑不足,只是单一的强度设计,而非全面的性能设计;而设计方面的原因又主要表现在对围岩地质情况和水文条件重视不够、混凝土材料类型选择不当、混凝土初裂控制不严、胶凝材成分单一且级配差、二次衬砌厚度偏大且韧性差等方面。文章针对在设计方面隧道结构耐久性不足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对策,即采用多元复合胶凝材配制混凝土,以及复合胶凝材配送站模式供给、加强初期支护、减薄二次衬砌厚度、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纤维等措施。
2013 Vol. 50 (6): 8-13 [
摘要
] (
2179
) [
HTML
1KB] [
PDF
0KB] (
566
)
14
宋冶 廖 凯 刘玉勇
高原冻土隧道冻融圈监测系统
为加强高原冻土隧道长期运营环境下隧道周边冻融圈的监控,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青藏铁路及西部高海拔隧道无人值守实时监测的需求,在前期SJX-24T/16T隧道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数据传输及远程控制功能升级,提出了一种高原冻土隧道冻融圈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从而可通过485-GPRS转换进行异地远程数据自动实时采集和传输。该系统于2002年开始应用于青藏铁路昆仑山和风火山隧道的冻融圈监测,成功地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高原多年冻土隧道的冻融监测数据。通过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现场应用证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2013 Vol. 50 (6): 14-18 [
摘要
] (
2113
) [
HTML
1KB] [
PDF
0KB] (
551
)
19
崔 明 乔 兰 李 远 孙祥鑫
LVQ神经网络在探地雷达成果解译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作为短距离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的方法之一,已在国内外诸多隧道工程的施工中被成功地运用。探测获得的雷达图像一般由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解译,目前没有简单实用的解译方法和软件。文章在现场经验解译的基础上,提出了雷达图像标准化方案,运用图形边缘检测算子处理技术对图形特征向量进行提取,发现了特征向量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运用LVQ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中的优势,经过训练和仿真验证了LVQ神经网络在探地雷达成果图解译中的可行性,并结合C#编程语言编制了图形识别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3 Vol. 50 (6): 19-23 [
摘要
] (
2152
) [
HTML
1KB] [
PDF
0KB] (
564
)
24
高菊如 张博 袁玮 涂文轩
既有线铁路隧道病害综合整治技术与设备配套研究
对既有线铁路隧道的病害整治,应根据病害成因、病害程度采用相对应的整治方法。文章在病害分类的基础上,对几类常见病害的整治工艺及配套设备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几种常见隧道病害整治措施相对应的整治设备配套系统,以及可应用于多种病害综合整治的病害整治作业台车。
2013 Vol. 50 (6): 24-31 [
摘要
] (
2189
) [
HTML
1KB] [
PDF
0KB] (
579
)
32
雷坚强1 丁彰芳2
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及思考
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围岩稳定、支护经济、质量可靠以及实现信息化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手段。文章详细阐述了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分析了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仪器配置不完善、监管职责不到位、设计施工各方配合不足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2013 Vol. 50 (6): 32-38 [
摘要
] (
2414
) [
HTML
1KB] [
PDF
0KB] (
585
)
分析与计算
39
胡兰1 李涛2
基于围岩级别变更的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研究
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设计变更,特别是围岩变更加大了控制工期与造价的难度。考虑围岩变更对其工期与造价的影响,文章选取各级围岩的变更概率、单延米施工耗时及造价参数为随机变量,首次从围岩变更的角度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隧道工期与造价模型;通过对某双线隧道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对合理确定及评价隧道工期与造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2013 Vol. 50 (6): 39-43 [
摘要
] (
2524
) [
HTML
1KB] [
PDF
0KB] (
545
)
44
程选生1, 2 王建华1 杜修力2
渗流作用下海底隧道的流-固耦合地震响应分析
为了研究渗流和地震对海底隧道结构的影响,文章选取海底断裂破碎带处的隧道为研究对象,将隧道围岩定义为多孔连续介质,并考虑粘弹性人工边界、围岩与岩体孔隙水之间的流-固耦合作用,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分析了水平地震作用下隧道围岩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多孔介质中的动水压力对隧道衬砌的作用、多孔介质渗流场与地震应力场的耦合作用对隧道安全与稳定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渗流情况下多孔围岩介质中的动水压力对隧道结构内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可忽略;地震作用使得隧道衬砌两侧、拱肩和拱脚区域应力应变明显增大。
2013 Vol. 50 (6): 44-51 [
摘要
] (
2486
) [
HTML
1KB] [
PDF
0KB] (
566
)
52
蒋英礼 王劲松
基于反应位移法的盾构隧道横断面抗震计算
目前我国盾构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多采用地震系数法。文章引入反应位移法计算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衬砌内力增量,对非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衬砌内力则考虑洞顶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将这两种内力叠加则得到隧道地震作用下的总内力,据此进行盾构隧道抗震设计;并与有限元法、地震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进行盾构隧道抗震设计时,可以应用反应位移法进行衬砌的强度验算;在地震作用下,从竖轴开始隧道每隔30°将产生较大的正内力和负内力,在隧道横截面抗震设计中需要予以特别考虑。
2013 Vol. 50 (6): 52-57 [
摘要
] (
2117
) [
HTML
1KB] [
PDF
0KB] (
538
)
58
魏 纲1 朱昕光1 苏勤卫2
沉管隧道竖向不均匀沉降的计算方法及分布研究
文章对现有沉管隧道竖向沉降计算中采用的弹性地基梁法进行了修正,改进了对半柔半刚性接头的约束方式,提出了地基弹性抗力系数K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砂基础层的沉降计算方法,并提出采用土体回弹模量计算地基土层沉降;以浙江舟山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工程为例,分别计算了正常工况和极限工况下沉管隧道产生的竖向沉降。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层不均匀、回淤不均匀和不同接头形式对沉管隧道竖向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基础层产生的沉降较大,占总沉降的比例超过50%;不同的两端接头形式,对沉管隧道竖向沉降分布的影响非常大。
2013 Vol. 50 (6): 58-65 [
摘要
] (
1750
) [
HTML
1KB] [
PDF
0KB] (
543
)
66
孔 超 仇文革 章慧健 满 帅
基于岩石数值极限分析法的洞群围岩稳定性研究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的核心目标是保证施工期间围岩的稳定性及运营期间结构的安全性,而现阶段国内外尚没有形成合理的定量判定围岩稳定性的方法。为了能够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较为准确的定量描述,文章以重庆红岩村隧道群为例,引入岩石数值极限分析法来定量描述隧道修建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通过岩石极限分析法及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围岩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施工顺序优化验证了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得出了洞群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破裂面发展规律,为支护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通过试验验证了岩石极限分析法判定隧道工程中围岩稳定性的合理性。
2013 Vol. 50 (6): 66-71 [
摘要
] (
2016
) [
HTML
1KB] [
PDF
0KB] (
525
)
72
黄 俊1 党发宁1 郭婵娟2
考虑围岩弹性模量劣化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
文章采用从围岩变形角度定义的隧道安全系数,并通过增大围岩实际位移(因隧道开挖)至极限位移(围岩处于临界破坏状态)来定量评价隧道稳定性。首先基于无衬砌圆形隧道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推导出了通过考虑围岩弹性模量劣化来实现增大实际位移的参数折减法原理,并以极限位移作为隧道失稳破坏判据计算隧道安全系数;然后应用有限元参数折减法探讨了不同埋深和洞径下无衬砌圆形隧道处于多种围岩级别的稳定性程度。研究表明,参数折减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在I~IV级围岩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而在V级围岩中存在一定偏差。
2013 Vol. 50 (6): 72-79 [
摘要
] (
1986
) [
HTML
1KB] [
PDF
0KB] (
525
)
80
徐昌茂1,2 吴 立1,2 吴双兰1,2 张良刚1,2 江 帆3
超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变形预测分析
为了提高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精度,针对崔家冲隧道DK405+825断面的监控量测数据,分别建立了常规GM(1,1)模型、减小原点误差GM(1,1)模型和全信息非等步长GM(1,1)模型,对隧道的围岩变形进行了预测与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灰色模型预测的结果均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其中减小原点误差GM(1,1)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误差最小,全信息非等步长GM(1,1)模型预测结果产生了较大滞后误差。
2013 Vol. 50 (6): 80-84 [
摘要
] (
1821
) [
HTML
1KB] [
PDF
0KB] (
509
)
85
李倩倩 张顶立 张成平 房 倩
不同埋深下地铁隧道围岩破坏的试验研究
文章采用模型试验对北京粘性地层中不同埋深条件下地铁区间隧道的围岩变形和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相似模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埋深的增加,相应增大了地层变形传递到地表的距离,同时地层中拱结构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地层变形的发展,进而降低了地表沉降值;不同埋深下地铁隧道围岩的破坏过程是类似的,首先是起拱处的围岩发生剪切滑移破坏,然后是顶部围岩发生拉剪破坏。不同埋深下围岩破坏的特点是:埋深小于2.5D(D为隧道等效直径)时,隧道围岩塌落破坏可发展到地表,塌落形式类似椎体;埋深大于或等于2.5D时,隧道围岩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围岩能够形成拱结构,坍塌破坏未发展到地表,塌落形式类似拱形。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相应控制措施是:对于埋深小于2.5D的隧道,建议在隧道起拱处双排或三排布置锁脚锚管,并且预先密排或双排布置顶部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对于埋深大于或等于2.5D的隧道,可采用单排布置锁脚锚管的辅助支护和均匀布置顶部小导管的预支护措施。
2013 Vol. 50 (6): 85-93 [
摘要
] (
2111
) [
HTML
1KB] [
PDF
0KB] (
580
)
94
段群苗1 白浪峰2 任辉龙2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大跨连拱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Hoek-Brown强度准则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相比,它综合考虑了岩体结构面特征、岩块强度、施工扰动对岩体的劣化效应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反映岩体的非线性破坏特征,更符合工程实际。文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质强度指标GSI、岩块材料常数mi、施工扰动系数D、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i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GSI是一个高敏感性参数,其取值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mi受GSI的影响较大,当GSI大于30时,mi已经不是一个敏感参数;当围岩岩性较差时,施工扰动系数D对拱顶沉降的影响呈抛物线形,随着岩体质量的提高,两者之间趋向于线性关系。
2013 Vol. 50 (6): 94-100 [
摘要
] (
2406
) [
HTML
1KB] [
PDF
0KB] (
530
)
101
肖建章1 戴福初1 闵 弘2 许 冲3 涂新斌1 王明龙1
浅埋偏压堆积体围岩隧道二次衬砌开裂机理分析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大型堆积体围岩隧道为例,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左洞偏压段二次衬砌开裂现象,通过室内大型饱和固结排水剪试验获得堆积体力学参数,结合现场监测资料,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隧道施工过程,对二次衬砌开裂机理进行了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挡墙和堆积体围岩刚度相差悬殊,尽管在洞口偏压段设置了30m的超前管棚,受严重偏压的影响,进洞施工后挡墙与二次衬砌在拱腰处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集中;堆积体围岩对施工扰动极其敏感,会产生较大的面向地形较低一侧的水平位移;随着埋深的增加,二次衬砌与挡墙在拱腰处的应力集中及二次衬砌的水平位移均逐渐增大,共同构成了二次衬砌开裂的主要原因。
2013 Vol. 50 (6): 101-109 [
摘要
] (
2268
) [
HTML
1KB] [
PDF
0KB] (
521
)
110
贾 超1 张婷媚2 刘 凯3
基于随机可靠度的连拱隧道中墙厚度优化研究
对于双连拱隧道这样的大跨度隧道,中墙的稳定对隧道围岩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中墙的厚度是关系安全与经济的重要指标;连拱隧道施工的开挖工序又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施工安全、工程费用以及工程进度。文章分析了开挖过程对双连拱隧道安全性的影响,并采用随机可靠性方法对连拱隧道风险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墙厚度进行了优化评价,并结合规范要求得出了最小中墙厚度,其设计满足安全和经济需求。
2013 Vol. 50 (6): 110-115 [
摘要
] (
1782
) [
HTML
1KB] [
PDF
0KB] (
520
)
116
丁 智1,2 夏唐代2 陈春来1 王金艳1,2 魏新江1,2
公路隧道开挖应力变化及锚杆受力影响研究
文章基于S13等级公路1#隧道工程实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隧道在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不同开挖方式情况下应力变化及锚杆支护内力变化等规律,并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进行开挖时,隧道周围岩体初始应力被释放,岩体发生变形,原岩体应力重新分布,随着开挖面不断推进其应力会随之发生改变;隧道洞口开挖面以及隧道中段开挖面的拱顶A、拱腰B、拱底C处应力状态变化规律并不一致。不同开挖方式、不同围岩等级、不同埋深对锚杆内力的影响大小和区域也不相同,Ⅲ级围岩锚杆最大受力主要集中在拱顶及附近区域,Ⅳ、Ⅴ级围岩锚杆最大受力产生在拱脚左右两边;隧道埋深为60 m、100 m时,锚杆所受最大轴力在隧道拱底左右两侧;当隧道埋深增加到140 m时,锚杆最大轴力在拱顶左侧区域。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可使隧道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选案更加合理。
2013 Vol. 50 (6): 116-123 [
摘要
] (
1923
) [
HTML
1KB] [
PDF
0KB] (
520
)
124
朱正国1,2 余剑涛1 朱永全1,2
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研究
针对新建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工程特点,为确定设计方案可行性、保证既有车站结构安全及运营正常,文章采用FLAC3D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软件对不同开挖工法及周围地层不同加固范围等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既有车站轨道沉降、结构应力及新建区间隧道周边变形、结构受力特点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区间隧道夹土层、掌子面地层和隧道左右侧3.0 m范围进行注浆加固的前提下,推荐采用CRD法施工方案。
2013 Vol. 50 (6): 124-130 [
摘要
] (
2167
) [
HTML
1KB] [
PDF
0KB] (
530
)
131
张 迪1 周庆九2 卓旭阳1 姚 捷1
大型盾构隧道穿越铁路框架桥的影响分析
杭州环城北路隧道为双向4车道大型盾构隧道,施工中要下穿沪杭铁路三孔连续框架桥。文章对隧道施工中框架桥结构及铁路运行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首先应用Peck公式预测了不同地层损失率下的铁路框架桥的沉降;其次采用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铁路框架桥下土体不加固与加固两种工况下,盾构下穿掘进中造成的铁路框架桥的沉降及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路框架桥下土体加固后,可有效地减少盾构掘进造成的地层损失(在1%以内),框架桥的沉降及由此引起的附加应力满足安全要求,盾构施工对铁路框架桥运营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2013 Vol. 50 (6): 131-138 [
摘要
] (
2358
) [
HTML
1KB] [
PDF
0KB] (
495
)
规划与设计
139
王怀东1 张旭辉2 黄 波1
地铁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合理断面形式的研究
在南京地铁三号线、十号线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施工中,为降低盾构长距离穿越长江、施作区间横通道及江中风井的施工风险,确保行车及防灾等功能,通过对隧道过江方案、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内部结构布置及施工方法的优化比选,首次提出了采用单洞双线三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实践表明,单洞双线三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方案在降低工程风险、满足隧道运营要求和防灾功能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隧道空间的利用率,使隧道的通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
2013 Vol. 50 (6): 139-146 [
摘要
] (
2076
) [
HTML
1KB] [
PDF
0KB] (
559
)
147
张万斌1 李海军1 王明年2
喷筑隐式异型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的设计分析
为解决连拱隧道防排水效果差、结构耐久性差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连拱隧道设计和施工现状,总结了现行结构型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连拱隧道结构型式。该结构采用一次喷筑钢纤维混凝土的异型隐式中墙,可保证较高的施工效率;中墙在底部采用扩大基础,并在施工时预留岩柱对中墙进行保护,具有较高的施工安全性;采用独立防排水体系和等厚二次衬砌结构,具有较好的防排水效果和耐久性。通过有限元软件三维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种施工步序情况下,该结构型式均能保持施工安全,且实现连拱隧道的快捷施工。
2013 Vol. 50 (6): 147-151 [
摘要
] (
1985
) [
HTML
1KB] [
PDF
0KB] (
532
)
施工设备与仪器
152
李俊松1 张兴刚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铁区间隧道邻近公路桥的风险评估与专项设计
文章对地铁区间邻近公路桥风险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评估结果为基础进行专项设计的理念。首先,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辨识出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建立以安全为目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引入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体系各层因素的相对权重,判断出主要风险源;最后,以加固地层、控制地下水、减小对近接建筑物基础影响为重点,从施工方法、工程措施和监控量测三个方面对大连地铁海高区间隧道邻近凌水河二号桥区段进行专项设计。
2013 Vol. 50 (6): 152-157 [
摘要
] (
2035
) [
HTML
1KB] [
PDF
0KB] (
509
)
施工技术
158
张民庆1 孙国庆2 何志军1 高广义2
中天山隧道节理密集带超高压裂隙水处理技术
中天山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节理密集带超高压裂隙水,水压力达6.3 MPa,超前探孔单孔出水量为500 m3/h,造成了淹井灾害,由于施工中采取了“注浆减排、降水降压”的处理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注浆堵水效果,确保了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天山隧道的注浆和排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以及“高压补给冲击钻进”成孔和“同掌子面边泄边注”等关键技术,对P-Q-t曲线、钻孔出水量、检查孔出水量、检查孔稳定性,以及注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2013 Vol. 50 (6): 158-162 [
摘要
] (
2106
) [
HTML
1KB] [
PDF
0KB] (
493
)
163
刘 泽
季节性冻土区浅埋隧道两台阶留核心土施工技术
元山隧道地处高原季节性冻土区,为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原设计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方法。隧道地层条件主要是石炭系砂岩、泥岩,属V级围岩,含水量较大;受季节性冻融影响,隧道施工中出现了较大变形;通过现场取样试验和理论分析,经综合比选,改用两台阶留核心土开挖方法并增加施工辅助措施,解决了季节性冻土区浅埋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难题,有效地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2013 Vol. 50 (6): 163-168 [
摘要
] (
1827
) [
HTML
1KB] [
PDF
0KB] (
488
)
169
李文富
硬岩隧洞小导洞法超前爆破开挖施工技术
某引水工程小断面硬岩隧洞原采用全断面钻爆法开挖,由于楔形掏槽深度受断面宽度限制,导致循环进尺较小,影响了施工进度。针对此问题,文章研究了小导洞超前、全断面光面爆破扩挖跟进的施工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施工方法的工序、掏槽方式、爆破参数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全断面开挖方法相比,采用该施工技术可以较大地提高掘进速度、改善光爆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2013 Vol. 50 (6): 169-173 [
摘要
] (
2097
) [
HTML
1KB] [
PDF
0KB] (
568
)
174
吴圣智1 段宝福1 朱应磊1 李申琰1 李焕振2
微震爆破在顺层软岩隧道换拱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在隧道初期支护置换中,微震爆破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的优点,但是存在爆破震动难以控制的难点,这一难点在初期支护不稳定的顺层富水软岩隧道中显得尤为突出。文章对关垭子隧道微震爆破换拱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爆破震动过程中震动速度折减与围岩收敛存在一定的规律性;(2)超前小导管注浆对围岩稳定性有积极作用;(3)纵向设置隔离带和竹节辅助减震措施能有效地削减爆破震动。
2013 Vol. 50 (6): 174-178 [
摘要
] (
1820
) [
HTML
1KB] [
PDF
0KB] (
534
)
179
闫瑞生1 刘攀宇1 王佳凤2
西安地铁隧道涌水大变形及坍方处理技术
在西安地铁永(永宁门)-南(南稍门)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多天连续暴雨导致管线断裂,造成隧道涌水、道路坍塌。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并通过采用加强拱脚、扇形支撑、注浆加固及组合工法为技术要点的综合处理方案,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变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快速。
2013 Vol. 50 (6): 179-183 [
摘要
] (
1719
) [
HTML
1KB] [
PDF
0KB] (
512
)
184
张 宁
浅埋大跨隧道下穿110 kV高压电塔控制沉降技术
从莞高速公路观音山隧道下穿粤港高压(110 kV)供水高压电塔区段中,存在电塔垮塌、伤及居民等施工风险。为了控制地表沉降,采取了地表注浆、打设双层超前注浆小导管等加固措施和双侧壁导洞七步开挖等施工方法;并通过施工监控量测动态调整施工方案;隧道最终安全、顺利地通过了高压电塔区段,确保了粤港两地的正常供水。
2013 Vol. 50 (6): 184-188 [
摘要
] (
2448
) [
HTML
1KB] [
PDF
0KB] (
521
)
189
李庆禹 张 建 岳 鹏
圆砾地层中地铁联络通道水平冻结孔施工技术
文章结合昆明北站地铁联络通道的工程实践,总结了冻结孔施工的组织环节及施工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出了圆砾地层中水平冻结孔施工工序和关键技术; 通过对造成冻结孔成孔偏差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保障造孔质量的施工技术和钻孔测斜技术;并指出在冻结孔施工过程中,需注重加强同步注浆,通过造孔同步注浆填充联络通道局部溶洞,以防止溶洞坍塌,进而提高联络通道及地表建筑的安全性。
2013 Vol. 50 (6): 189-194 [
摘要
] (
1729
) [
HTML
1KB] [
PDF
0KB] (
515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