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5年 52卷 4期
刊出日期:2015-08-25

综述与探讨
试验与研究
分析与计算
施工技术
   
综述与探讨
1 拓勇飞, 郭小红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文章基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针对超大直径、超高水压、复杂地质与环境条件、高岩石强度掘进、高精度施工控制等特点和难点,介绍了其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通过对隧道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土建结构等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对勘察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使项目总体功能和施工运营的安全性达到最优,对于提高我国大型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5 Vol. 52 (4): 1-6 [摘要] ( 2854 ) [HTML 1KB] [PDF 1067KB] ( 1948 )
7 李昕1, 舒恒1, 张亚果2, 杨林松1, 李金1, 郭小红1
超高水压复合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纵断面优化设计研究
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超高水压复合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例,针对原设计方案存在的穿越不利复合地层、入岩深度和长度较大以及水压超高等问题,对隧道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合理覆土厚度、结构抗浮要求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洞内永久压重方案并结合隧址预测的河床冲刷和现状河床冲淤的观测资料,提出了隧道纵断面优化方案。采用该优化方案,在满足隧道平纵线形指标和施工期及运营期安全的条件下,可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节约工期、提高行车舒适度。
2015 Vol. 52 (4): 7-14 [摘要] ( 2436 ) [HTML 1KB] [PDF 1280KB] ( 1760 )
15 姚占虎1, 杨钊2, 田毅1, 忽慧涛1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关键施工技术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是目前已(在)建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难度最高、挑战性最大的大直径泥水盾构工程之一,其成功穿越了浅覆土地层、上软下硬地层,实现了氦氧饱和气体带压进舱、盾构直接穿越风井等高难度作业。文章针对该工程特点和施工难点,通过对工程中关键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浅覆土地段盾构的安全可靠理念和适用于泥质粉砂岩上软下硬地层的掘进原则,系统地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靠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始发技术、饱和带压进舱更换刀具技术,对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 Vol. 52 (4): 15-23 [摘要] ( 2552 ) [HTML 1KB] [PDF 1381KB] ( 1774 )
24 李新宇, 张顶立, 房倩, 宋浩然
越江跨海隧道突水模式研究
突水是越江跨海隧道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是区域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与施工扰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需要具备水源和导水通道两方面的条件,且受不良地质的影响显著。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隧道突水事故的研究分析,将越江跨海隧道的突水模式归纳为水力劈裂型突水、渗透型突水、界面张开型突水和整体破坏型突水四种模式,并指出了与每种突水模式相适应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基于该项研究,根据地质勘探获得的地质资料和水文资料对南京纬三路越江隧道工程进行工前突水预测。通过在施工中对突水风险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全线没有发生突水灾害。
2015 Vol. 52 (4): 24-31 [摘要] ( 2272 ) [HTML 1KB] [PDF 1111KB] ( 1530 )
32 舒恒, 吴树元, 李健, 郭小红
超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健康监测设计研究
水下盾构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内外部环境较为复杂,若运营期发生病害或灾害,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典型断面的选取、监测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中心数据库子系统、隧道结构安全预警与综合评估子系统和用户界面软件系统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结构健康监测及管理系统采用传感测试、计算机技术、远程智能控制、损伤识别、信号分析和结构安全评估新技术,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实用性、兼容性和方便性,可以为保障隧道运营期的结构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2015 Vol. 52 (4): 32-40 [摘要] ( 2192 ) [HTML 1KB] [PDF 1407KB] ( 1519 )
41 刘光凤1, 陈方伟2, 周直1, 张士龙3, 刘明强1
基于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越江隧道投资风险辨识
为控制越江隧道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三超”投资风险,文章根据越江隧道投资风险辨识过程中的模糊性、灰性、多属性、群体性等特征,运用隶属度、灰度、多属性和群决策构建了基于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越江隧道投资风险辨识模型,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例,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利用专家意见对越江隧道投资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帮助决策者更准确地了解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风险、重大风险和一般风险,为后续的投资风险评价和采取针对性的预控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015 Vol. 52 (4): 41-48 [摘要] ( 2734 ) [HTML 1KB] [PDF 998KB] ( 2100 )
49 姚占虎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盾构段施工风险评估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不可预见性,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已经成为地下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背景,对盾构段施工风险因素的辨识和施工风险的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各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带压开舱作业是盾构长距离穿越高水压、强透水复合地层时风险控制的首要目标,可以从减少开舱更换刀具的次数、设定合理的切口压力及确保开挖面形成稳定泥膜等方面降低风险;盾构掘进过程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检测盾构掘进参数的变化、停机分析参数异常原因等方面进行;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设备等风险控制措施的完备,也是减少风险损失的重要措施。该研究对类似工程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有参考意义。
2015 Vol. 52 (4): 49-54 [摘要] ( 2468 ) [HTML 1KB] [PDF 870KB] ( 1501 )
55 张伯阳1, 赵小鹏1, 张亚果2, 陈郁1
泥水盾构饱和法带压开舱风险控制技术
饱和法开舱技术具有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风险。文章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对饱和法开舱技术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其存在的地质风险、开挖面保压不稳风险、饱和开舱对人体影响风险以及开舱设备故障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处理措施。实际工程效果表明,饱和法带压开舱过程中的风险可控,应结合各方面风险因素并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方案。
2015 Vol. 52 (4): 55-61 [摘要] ( 2480 ) [HTML 1KB] [PDF 1079KB] ( 1597 )
试验与研究
62 张 宁1, 2 姚占虎3 朱 伟1, 2 闵凡路1, 2 姜 腾1, 2
泥水盾构带压开舱时泥膜性质对其闭气性的影响研究
     形成良好闭气性的泥膜是泥水盾构在江河底部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带压开舱成功的关键之一。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泥膜性质差异较大,其对泥膜闭气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文章通过自制的泥膜闭气性试验装置,开展了9组不同泥膜的形成及闭气试验,分析了泥膜的孔隙比、厚度对其闭气性(闭气时间和极限气压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泥膜孔隙比是影响其闭气性的主要因素,孔隙比越小,泥膜的闭气性越好;在同一地层中形成的泥膜,孔隙比相近,增加泥膜厚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泥膜的闭气性;泥膜闭气过程中产生的滤水,约95%来自于泥膜压缩,其余由孔隙进气和地层压缩产生;泥膜闭气过程可分为泥膜压缩、孔隙进气、透气排水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对带压开舱时泥膜闭气性的研究及闭气过程的理解有借鉴作用。
2015 Vol. 52 (4): 62-67 [摘要] ( 2624 ) [HTML 1KB] [PDF 863KB] ( 2118 )
68 闵凡路1, 2 赵小鹏3 朱 伟1, 2 张 宁1, 2
不同泥浆渗透模式下形成泥膜的闭气效果探讨
      文章针对泥水盾构带压开舱时开挖面泥膜的闭气性问题,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穿越的砂卵石地层为实验地层,通过自行研制的泥膜气密性装置,开展了不同泥浆渗透模式下形成泥膜的闭气试验。结果表明:泥浆向地层中渗透时,部分泥浆颗粒堵塞在地层的孔隙中,有效地降低了地层的渗透性;先以密度为1.05 ~1.07 g/cm3的纯膨润土泥浆向地层中渗透,再以密度为1.15 g/cm3以上的稠泥浆形成泥膜,比只以较稠的泥浆形成单纯的泥皮型泥膜的闭气时间长数倍以上。该研究对泥水盾构在高渗透性地层中带压开舱时的泥浆调整和泥膜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5 Vol. 52 (4): 68-73 [摘要] ( 2578 ) [HTML 1KB] [PDF 845KB] ( 1921 )
74 姚占虎1 闵凡路2, 3 张英明1 邵海龙1
泥水盾构饱和法开舱闭气泥膜技术研究与应用
     饱和法开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带压开舱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势。由于舱内有效工作时间长达3~4 h,如何形成闭气性良好的泥膜,是饱和法开舱作业成功的关键。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饱和法开舱作业为背景,开展了现场泥浆配制、成膜及泥膜闭气模拟试验,明确了泥膜制作各阶段泥浆性能指标,并总结出了相关定量判断标准。饱和法开舱技术首次应用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中,是对开舱技术的创新和探索,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2015 Vol. 52 (4): 74-79 [摘要] ( 2086 ) [HTML 1KB] [PDF 884KB] ( 1561 )
80 刘继国1 宋康林1 郭小红1 张亚果2
南京纬三路隧道管片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
文章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针对各种矿物掺合料参数影响下的钢筋混凝土管片,进行了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水胶比情况下,碳化深度随着碳化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但每个龄期之间的碳化深度增加的速率较慢,总体的碳化深度较小;(2)在相同掺合料总掺量条件下,水胶比越大,混凝土碳化深度越大;(3)在相同水胶比条件下,双掺粉煤灰和矿粉时,掺合料总掺量越大,混凝土碳化深度越大;(4)双掺粉煤灰和矿粉时,在掺合料总掺量以及水胶比相同条件下,随着粉煤灰的比例增大、矿粉掺量比例减少,混凝土碳化深度增大。该试验成果对纬三路盾构隧道的管片结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依据。
2015 Vol. 52 (4): 80-85 [摘要] ( 2105 ) [HTML 1KB] [PDF 765KB] ( 1398 )
86 刘四进 何 川 封 坤 安哲立 何政树
管片钢筋锈蚀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水土荷载与离子侵蚀环境的长期作用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受力性能将发生缓慢地退化。文章从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性能衰退机理出发,开展承载管片构件锈蚀劣化试验,分析了高水土荷载与侵蚀环境联合作用下盾构隧道管片受力性能的衰退演化规律,提出了锈蚀劣化承载管片抗弯刚度衰减模型。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例,分析了锈蚀劣化后管片衬砌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土荷载为侵蚀环境对衬砌结构的快速侵蚀弱化创造了条件;承载管片锈蚀劣化过程中,受拉裂纹与锈蚀裂纹相伴发生发展,顺筋方向体现出不均匀锈蚀的特点;水土荷载不变时,承载管片变形随钢筋锈蚀率的增大而非线性增长,构件刚度随锈蚀程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结构锈蚀劣化程度分别为0%、10%、20%及30%四种工况下,结构受力体现出结构刚度降低、变形增大、弯矩减小、轴力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准确评价设计基准期内,水土荷载与侵蚀环境联合作用下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长期安全性能提供参考作用。
2015 Vol. 52 (4): 86-94 [摘要] ( 2224 ) [HTML 1KB] [PDF 1374KB] ( 1562 )
95 王 睿1,2 姚占虎3 朱 伟1,2 陈喜坤1,2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壁后注浆固结不排水剪切力学特性研究
文章基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施工壁后注浆工程实例,利用改进的非自立性材料三轴试验仪和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壁后注浆浆体的孔压消散规律、固结过程中体应变规律和应力-应变关系,并实测了浆体的早期不排水强度和抗剪强度指标,为控制地表沉降和防止管片上浮提供了参数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两种浆体的密度较大,在固结过程中产生的体应变都很小;硬性浆的水泥含量较低,对浆体的固结体应变、不排水强度和抗剪强度指标等的发展影响不大。
2015 Vol. 52 (4): 95-100 [摘要] ( 2237 ) [HTML 1KB] [PDF 857KB] ( 1505 )
101 姚占虎 张伯阳 陈 郁 邵海龙 田 毅
超大直径盾构始发段同步注浆技术研究与应用
盾构掘进过程中会在管片环和周围地层之间形成空隙,从而影响到地层稳定性和隧道管片结构安全性。文章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始发段的地质特性和同步注浆要求,对单液惰性注浆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不同胶砂比条件下浆液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胶砂比大于0.55的砂浆的工作性能均能满足同步注浆要求。综合考虑强度要求及经济性等原因,决定采用D4组配合比的单液惰性注浆浆液。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值均在设定的报警值范围之内,证明同步注浆达到预期效果。
2015 Vol. 52 (4): 101-104 [摘要] ( 2380 ) [HTML 1KB] [PDF 631KB] ( 2055 )
105 夏鹏举1 忽慧涛1 陈 郁1 陈旭光2
盾构隧道双层预制结构施工荷载模型试验研究
文章针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大直径双层隧道预制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可靠性问题,采用Midas/Civil软件对架梁机架设预制构件时承受的荷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结构构件在施工阶段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承载力特性,并通过1︰1模型进行了施工荷载模型试验验证,对所选用施工荷载的安全性进行评定。结果显示:行车板和纵梁的挠度校验系数和应变校验系数均处于0.7~1.0之间,小于1.05,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的残余变形和应变较小,结构处于弹性变形受力状态;荷载试验现场的行车板、牛腿、立柱及测试截面等均未发现明显病害。
2015 Vol. 52 (4): 105-110 [摘要] ( 2558 ) [HTML 1KB] [PDF 854KB] ( 2131 )
分析与计算
111 董 飞 张顶立 房 倩 祝文君 陈立平 台启民
考虑管片接头影响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管片接缝对盾构隧道的变形及地震响应产生极大影响。文章以南京纬三路大直径过江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使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真实的管片连接模型,并考虑了三种分块方案,计算了各方案中设计正、负弯矩及轴力所对应的接头转角。通过建立简化的连续非均质圆环模型,依据接头转角等效修正管片接头薄弱区材料刚度,分析了不同分块形式下隧道结构在EI centro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分块形式对地震开始后1.2 s内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影响;封顶块角度越小,拱顶及拱底水平向加速度时程曲线幅值越小;地震结束后三种方案拱顶以及拱底两侧各60°范围内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接头区分布影响断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封顶块大小影响最大主应力大小。
2015 Vol. 52 (4): 111-120 [摘要] ( 2149 ) [HTML 1KB] [PDF 1338KB] ( 1448 )
121 赵 光1 张 涛1 徐 翔2 戴惠兰1
城市交通节点多层交叉隧道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由于地下结构全部埋置于地基土中,其地震反应主要受周围土层地震影响,因此无法采用与地上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抗震分析。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中江南明挖段双层主隧道与双层匝道的交叉节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隧道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El Centro波、Lomap波和Kobe波三条地震记录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结构沿y方向地基振动时受力最为不利;三类地震波作用下隧道应变反应峰值接近,其中El Centro波产生的反应相对较大,混凝土部分发生开裂;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处于限值范围内,钢筋未屈服,隧道结构变形仍以弹性为主。通过动力有限元分析,双层隧道与双层匝道组成的交叉节点处结构设计方案满足规范对抗震性能的要求。
2015 Vol. 52 (4): 121-127 [摘要] ( 2267 ) [HTML 1KB] [PDF 1028KB] ( 2050 )
128 陈必光1 郭小红1 陈卫忠2
盾构隧道无衬垫接头抗弯性能的解析研究
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合理简化假设,建立了盾构隧道无衬垫接头在不考虑螺栓作用和考虑螺栓作用情况下的受弯计算模型,推导了不同轴力作用下不同受力阶段中接头转角弯矩关系的显式解析解。并将不考虑螺栓作用时的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进行对比,表明了理论分析中所采用的简化假设的准确性。利用解析解分析了不同轴力时有无螺栓情况下接头受弯力学行为的差异,比较了接头的极限弯矩,总结了螺栓的作用,对工程设计有较大参考价值。
2015 Vol. 52 (4): 128-135 [摘要] ( 2059 ) [HTML 1KB] [PDF 1014KB] ( 1338 )
136 李 昕 李 健 范方方 拓勇飞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服役寿命预测研究
文章依托南京纬三路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实例,针对盾构管片衬砌结构耐久性设计,展开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服役寿命预测研究。基于相似法则和可靠度理论,利用蒙特卡罗法和Matlab计算程序,采用裂缝限值准则和承载力极限准则两种服役寿命的预测方法,对隧道衬砌结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假设隧道结构建成伊始即处于侵蚀环境中,并处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最不利条件下,则服役寿命预测值在裂缝限值准则下为124年,比承载力准则下的133年小,符合裂缝满足结构适用性、承载力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工程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水下盾构隧道耐久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15 Vol. 52 (4): 136-142 [摘要] ( 2091 ) [HTML 1KB] [PDF 1029KB] ( 1470 )
143 魏龙海1 郑少华1 张亚果2 张东梅3
高水压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盾构隧道横向受力及变形研究
为探讨地层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高水压问题对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文章结合纬三路大直径高水压越江盾构隧道工程,选取典型隧道断面, 分别采用单环梁-弹簧模型、多环梁-弹簧模型及壳-弹簧模型对隧道处于不同地层条件下结构的横向受力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三种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间相互影响的单-环模型,隧道弯矩主要受地层抗力影响;(2)在单-环模型中,拼装角度对隧道弯矩等内力分布影响较小,对变形影响较大。错缝拼接时,相邻环影响不能忽略;(3)考虑环间剪切作用时,隧道的变形有所减小,即使在接头处其变形量也不大。
2015 Vol. 52 (4): 143-150 [摘要] ( 2408 ) [HTML 1KB] [PDF 1128KB] ( 2130 )
151 张亚洲1, 2 夏鹏举3 朱 伟1, 2 闵凡路1, 2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穿越长江堤岸地层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江河堤岸的地层变形及整体稳定性是过江盾构隧道施工时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江北堤岸盾构段(S线)的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掘进对大堤地层沉降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注浆效果、堤岸坡度和隧道埋深情况下地层沉降变形及稳定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在堤岸顶部中央位置,迎水面边坡产生沿隧道纵向位移,最大位移发生在堤岸边坡中点附近;盾构掘进使迎水面边坡安全系数降低,在盾构通过边坡前半段时,安全系数减小最显著;注浆效果、堤岸坡度和隧道埋深对堤岸沉降和边坡稳定影响具有差异性,注浆效果对地层沉降影响较大,隧道埋深次之,坡度影响很小;而坡度对于岸坡安全系数影响最大,注浆效果影响最小。
2015 Vol. 52 (4): 151-157 [摘要] ( 2558 ) [HTML 1KB] [PDF 969KB] ( 2009 )
158 胡云华1 张建民2 郑少华1
砂土地层泥水盾构最大支护压力的实用计算方法探讨
泥水盾构支护压力的上、下限值是确定合理支护压力的关键依据。文章通过对泥水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掘削面稳定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浅覆土砂层地段中,地层产生击穿破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泥浆失水严重或者直接向地层中渗透,引起地层中超净孔隙水压的急剧升高;(2)较高的支护压力使得泥水具有良好的定向性,并与地层中的静止水压之间形成足够大的压力差;(3)覆土地层具有足够小的渗透系数,不至于使泥水直接从地层中渗流扩散,能在土颗粒的接触部位形成极高的水压力梯度。其实质就是由于高压泥浆直接向地层中入渗,引起覆土地层中超净孔隙水压升高,在地层中形成较大的水头差从而产生渗透破坏。据此提出了一种物理意义明确、操作简单的最大支护压力实用计算方法,该方法所需参数较少并能方便、快捷地根据常规土工试验获得。结合某过江隧道的工程实践,对最大支护压力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工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这一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015 Vol. 52 (4): 158-164 [摘要] ( 2111 ) [HTML 1KB] [PDF 1069KB] ( 1623 )
165 石振明1,2 刘 鎏1,2 邓 非3 管圣功1,2 赵小鹏4 姚占虎4
摄影测量在盾构刀具磨损检测中的应用
盾构刀具磨损是影响盾构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关键问题,带压换刀作业的安全风险大、费用高昂、作业工期长。目前常规的刀具磨损检测方法存在风险大、效果不佳、精确度不够等缺点,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为盾构刀具磨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结合泥水盾构隧道施工特点,将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盾构刀具的可视化检测中,利用经过三维控制场标定的摄像装置,采集盾构施工中刀具的影像数据,通过与盾构精密三维模型的定向操作,借助三维可视化平台和影像分析对刀具的磨损情况进行定量检测,实现了盾构刀具虚拟可视化集成显示和磨损情况的数字化评估。该研究成果为实现盾构刀具磨损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软件支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及工程意义。
2015 Vol. 52 (4): 165-172 [摘要] ( 2144 ) [HTML 1KB] [PDF 1219KB] ( 1413 )
173 曾琛超1 陈方伟2 武建力1 谢雄耀3 王善高4
基于一致性消除法的盾构隧道探地雷达正演模拟研究
探地雷达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盾构隧道的病害检测中,然而隧道衬砌内钢筋产生的多次波反射,给雷达数据的解释带来了极大困难。文章基于对盾构隧道常见病害的研究实例,采用GprMax2D软件对隧道衬砌壁后注浆不均和隧道管片存在裂缝的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了探地雷达正演模拟,应用一致性消除法处理模拟数据,有效压制了隧道衬砌正演模拟中钢筋多次波的影响,成功获取了上述两种典型工况下的雷达图像特征,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5 Vol. 52 (4): 173-178 [摘要] ( 1991 ) [HTML 1KB] [PDF 837KB] ( 1387 )
施工技术
179 翟世鸿1 杨 钊1 鞠义成2 杨 擎1 余 村1
泥水盾构泥浆潜水带压进舱作业技术研究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带压进舱作业是目前解决盾构刀盘刀具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N线隧道带压进舱作业期间开挖面失稳坍塌问题,研究分析了泥浆潜水带压进舱作业技术。通过采用正常掘进状态下泥水压力平衡开挖面水土压力的方式以及饱和潜水技术,解决了泥水盾构在无法实现空气支护隧道开挖面条件下的带压进舱作业难题,顺利完成了2把滚刀的更换作业。
2015 Vol. 52 (4): 179-183 [摘要] ( 2160 ) [HTML 1KB] [PDF 685KB] ( 1383 )
184 杨 擎1 刘 毅1 王 勇2 唐晓鹏2 余 村1
隧道工作井深基坑管涌事故分析及处理技术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因降水或围护结构施工存在缺陷而引起的基坑管涌事故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处理事故或处理技术不当将严重影响基坑的施工安全,甚至导致基坑报废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N线南岸盾构工作井施工为例,结合理论计算和现场调查,分析了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管涌事故的原因,并对常规基坑管涌事故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选择了以注浆堵漏为主,辅以高压旋喷桩封堵的处理方案,采用该方案成功解决了深基坑管涌问题,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2015 Vol. 52 (4): 184-189 [摘要] ( 2761 ) [HTML 1KB] [PDF 912KB] ( 2539 )
190 施瑾伟1 杨 钊3 杨 擎3 鞠义成2 余 村3
注浆止水技术在高水压强渗透地层盾尾刷更换施工中的应用
盾尾密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盾构施工安全极其重要。当盾尾刷出现损坏时,要及时进行更换,而进行盾尾刷更换的关键在于地层中地下水的封堵。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N线工程为例,结合高水压强渗透地层盾尾刷更换施工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改进的注浆止水技术。一是通过加强同步注浆,形成第一道止水体系;二是采用增设预留孔的两环特殊管片,对盾尾区域进行止水加固;三是在盾构B环注入聚氨酯形成止水带,防止前方泥水舱泥水后窜。通过采取多道措施形成一个厚度大、密实性高、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完整止水体系,在无水的环境中成功更换了盾尾刷。
2015 Vol. 52 (4): 190-194 [摘要] ( 2096 ) [HTML 1KB] [PDF 765KB] ( 1466 )
195 赵 光1 王善高2 张 涛1
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在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在长江流域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经验较少,面临长江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多技术挑战,尤其是在江底高水压、浅覆土、大冲刷条件下盾构隧道掘进和环境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通过引入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对隧位河床水下地形、流速进行了全方位三维动态实测,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了河床冲刷阶段性的预测研究。采用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实现了水下盾构隧道的超前水文、地质预报,为盾构隧道掘进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5 Vol. 52 (4): 195-200 [摘要] ( 2235 ) [HTML 1KB] [PDF 962KB] ( 1898 )
201 张英明 忽慧涛 张伯阳
饱和带压开舱技术相关设备及操作研究
盾构隧道穿越复杂地层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被迫停机、开舱检修等问题,工程中常采用带压开舱方法对盾构刀盘及刀具进行检修。相对于常规压缩空气开舱方法,饱和带压开舱方法大大缩减了工期,并降低了发生加减压病症的风险。文章依托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对饱和带压开舱设备工作原理及运输对接设备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总结出了生活舱、穿梭舱等关键设备的核心组成及操作要点,以期对国内类似工程开舱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5 Vol. 52 (4): 201-206 [摘要] ( 2044 ) [HTML 1KB] [PDF 927KB] ( 1403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