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3年 50卷 1期
刊出日期:2013-02-25

综述与探讨
研究与分析
特约稿
施工技术
   
特约稿
1 Subas Chandra Sunuwar Sandip Shah Ashish Subedi Muna Sharma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塔玛科什3级水电工程——穿越软弱构造片岩修建隧洞所面临的挑战
由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岩石强度较低,水平应力较高,因此在该软弱构造片岩带中开挖隧洞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文章主要阐述装机容量为650 kW的塔玛科什3级水电工程17km长大跨度隧洞和大型地下发电厂房(这两项工程计划穿越夹杂有软弱构造片岩带的坚硬眼球状片麻岩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穿过片岩带开挖的隧洞长度约占总长的15%,由于此岩层带岩石强度较低,具有剪切特性和渗流现象,且水平应力较高,围岩挤压和隧洞塌方都是可预期的问题,因此该工程地下开挖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大尺寸隧洞的可施工性和工期。为了解决可预期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隧洞最大可建尺寸、方位、减少围岩挤压的开挖方法,以及地下发电厂房稳定性和合理岩石支护设计上。研究发现,在构造片岩带中可施工的全断面隧洞最大尺寸可达9 m,为改进的马蹄形(有弧形仰拱)。通过对隧洞三种不同方位方案(即正交、斜交、平行)的分析发现,与叶理面正交的方案最佳,可减少围岩挤压近50%。
2013 Vol. 50 (1): 1-7 [摘要] ( 2628 ) [HTML 1KB] [PDF 0KB] ( 866 )
综述与探讨
8 张民庆1 张梅1 肖广智1 严金秀2
浅析欧洲隧道修建技术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隧道最多的国家,但在修建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设计理念、机械化配套、信息化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通过对欧洲隧道工程的参观、学习和交流体会,对隧道修建技术进行了浅显的剖析,期望能对我国隧道修建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2013 Vol. 50 (1): 8-15 [摘要] ( 2559 ) [HTML 1KB] [PDF 0KB] ( 931 )
16 王春华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
    文章结合云南保腾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包括设计原则及理念、总体布局、植物配置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其突出特点是:以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为底色,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隧道洞口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与高速公路的整体布局相互统一;同时反映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突出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2013 Vol. 50 (1): 16-22 [摘要] ( 2457 ) [HTML 1KB] [PDF 0KB] ( 808 )
23 袁云海
四川红层地层隧道中天然气赋存分析及处理措施初探
     文章结合成(都)简(阳)快速路(成都段)工程龙泉山一、二号隧道的红层地层,初步探析了天然气隧道高低瓦斯等级划分,并结合两座隧道的设计,提出了四川红层地层隧道中天然气的处治措施。
2013 Vol. 50 (1): 23-28 [摘要] ( 2389 ) [HTML 1KB] [PDF 0KB] ( 869 )
29 朱宏海
混合岩残积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地铁工程的影响与处理措施
     花岗岩、混合岩残积层、全风化层及强风化层在我国很多地区有大面积分布,该地层具有“未扰动前比较致密,承载力较高,扰动后强度迅速降低、软化、崩解、自稳性差”的特性;同时部分残积层中存在“球状风化体”;其特性对地铁、市政工程影响较大,处理措施比较特殊。文章对全国多个地区花岗岩、混合岩残积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对地铁、市政工程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和分析,针对实施不同工法的工程给出了详细的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013 Vol. 50 (1): 29-33 [摘要] ( 2438 ) [HTML 1KB] [PDF 0KB] ( 858 )
34 王国义
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设备配置探讨
      成都地铁1、2号线成功地采用了盾构法施工,但由于成都地质条件以高富水、高卵石含量著称,到现在为止还存在刀具消耗成本大、换刀困难、地表易坍塌及刀盘和螺旋输送机磨损严重等实际问题。文章通过对成都富水砂卵石的地质特点和现用盾构设备的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将盾体进行适当改进的设想:刀盘由面板式改变为辐条式、螺旋输送机由轴式改变为带式、对卵石的处理方式由破碎为主变为全部排出,这样将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解决地表易坍塌的问题,创新改进后的盾构设备配置将更适合成都地铁盾构施工。
2013 Vol. 50 (1): 34-39 [摘要] ( 2322 ) [HTML 1KB] [PDF 0KB] ( 874 )
40 谢达文
城市浅埋及超浅埋隧道非爆技术设备选型与配套研究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隧道开挖作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重庆铁路枢纽规模宏大,穿越城市繁华区,尤以新红岩隧道埋深浅,上部楼房林立、人口密集,重要建(构)筑物和精密设备保护点较多。如何控制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及邻近居民的影响是本工程重难点所在。文章针对非爆破开挖技术方案进行比选并结合隧道工程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悬臂式掘进机方案。
2013 Vol. 50 (1): 40-45 [摘要] ( 2238 ) [HTML 1KB] [PDF 0KB] ( 870 )
研究与分析
46 王建宇 郑波
隧道工程高水头地下水的处治
    为兼顾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和衬砌结构的优化,高水头富水地层中的隧道工程的地下水处治,应同时满足控制地下水排放流量和消减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水压力荷载两个要求。文章借助渗流理论和数值分析,得出水压力折减系数的简单表达式:?(Qg-QC)/Qg。 从而提出建议:(1) 地下水水头大于60 m的隧道不适宜采用全封堵型衬砌,在衬砌中必须设置完善的地下水排导系统;(2) 地下水排放流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围岩注浆而不是衬砌封堵;(3) 衬砌排水系统通畅的关键是保证防水板背后透水垫层的足够厚度。
2013 Vol. 50 (1): 46-52 [摘要] ( 2367 ) [HTML 1KB] [PDF 0KB] ( 869 )
53 漆泰岳1 谭代明2 吴占瑞1
 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响应的物理模拟
      瞬变电磁法已经在隧道超前探水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效应机理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为此,应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其开展研究,确定物理相似准则,对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进行选择;采用自制实验仪器,研究了盐水电导率和盐水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进行了设计和改造,建立了全空间瞬变电磁模型试验平台;并进行了多组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2013 Vol. 50 (1): 53-59 [摘要] ( 2422 ) [HTML 1KB] [PDF 0KB] ( 830 )
60 周国恩
基于ANP与模糊理论的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冻害风险是寒区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常见灾害,其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文章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基于Likert量表的问卷调查建立了冻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NP综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度,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整体权重,找出主要风险源;再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处理专家评价意见,结合整体权重计算出冻害风险综合评价分值。昆仑山隧道实例证明,该体系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可有效识别冻害风险影响因素;利用ANP与模糊综合评价可辨识出主要   要风险源并给出量化风险指标,可为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3 Vol. 50 (1): 60-66 [摘要] ( 2128 ) [HTML 1KB] [PDF 0KB] ( 869 )
67 杨灵1.2 韩立军1.2 蔚立元1.2
浅埋隧道洞口段Ⅳ级围岩开挖方案比选数值分析
    结合隧址地质特征,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北固山隧道出口段在采用不同开挖工法条件下围岩和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的差异,同时结合施工工序和工程特点对不同开挖方法的选取进行了分析比选,最后得出了北固山隧道出口段采用弧形导洞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是符合隧道设计规范、又满足围岩及支护稳定性要求的施工方案,且施工工艺简易,经济。研究成果将对同类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013 Vol. 50 (1): 67-72 [摘要] ( 2781 ) [HTML 1KB] [PDF 0KB] ( 895 )
73 郭云开 谢腾 程刚 乐小勇
非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在连拱隧道监测中的应用
     针对对门坡连拱隧道采用中导洞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内变形的现场监测信息,采用非等距灰色预测模型对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变形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由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和工程实践表明,其预测结果精度高,更接近于实测值,能很好地反映连拱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
2013 Vol. 50 (1): 73-79 [摘要] ( 2165 ) [HTML 1KB] [PDF 0KB] ( 879 )
80 齐甦 1周德军1 王立英2 徐光黎1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的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隧道工程施工中,围岩变形是一种常见的工程问题,当变形量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影响工程质量,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延误工期。因此,隧道围岩变形预测是保证施工安全,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隧道围岩的变形在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应力场、地下水、开挖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具有时间序列的单调增长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针对该特征,将灰色模型预测方法和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方法结合起来,建立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围岩的变形进行预测。该预测方法是利用GM(1, 1)模型的预测数列增长的特点,来预测围岩变形的宏观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应用马尔可夫链确定位移时序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通过对状态的划分、实测值与灰色拟合值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等指标的分析,对围岩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行更为精确的预测。通过两水隧道算例,隧道围岩变形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是正确的,在隧道围岩变形预测中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2013 Vol. 50 (1): 80-86 [摘要] ( 1942 ) [HTML 1KB] [PDF 0KB] ( 859 )
87 林从谋 张在晨 徐亮 葛冰洋
隧道原位扩建CD工法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隧道面临改扩建问题,隧道扩建工程往往呈现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等特点,而原位扩建隧道的地表沉降规律也呈现出自身的特性:地表沉降槽曲线沿隧道中心线不对称、存在局部突变值等。对泉厦高速公路大帽山隧道原位扩建工程采用CD工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实测规律分析,基于Peck公式及叠加原理,提出了适用于隧道原位扩建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的简便预测函数关系式,并验证了函数关系式的适用性。应用研究表明:该函数关系式能正确反映隧道原位扩建施工地表沉降规律,计算值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研究成果为隧道原位扩建工程地表沉降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2013 Vol. 50 (1): 87-91 [摘要] ( 2044 ) [HTML 1KB] [PDF 0KB] ( 801 )
92 梁燕1.2 姜磊1 冯志平1 王述红1.2
基于GeoSMA-3D隧道建模及断层的影响分析
     隧道周围的断层对隧道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应用数值方法分析断层的影响机理,对于隧道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隧道岩体的非连续性问题,应用自主开发的GeoSMA-3D系统,采用非连续面网络图模拟真实岩体的几何特征,建立非连续岩体隧道的三维分析模型,根据建立的三维模型确定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分步特征;然后,将数值模型导入非连续程序(DDA)中,应用DDA程序对隧道的破坏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并且改变断层的倾角分别模拟隧道的破坏过程。破坏结果分析表明,断层倾角对隧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3 Vol. 50 (1): 92-97 [摘要] ( 2292 ) [HTML 1KB] [PDF 0KB] ( 845 )
98 邓皇根1 周群立2
公路隧道岩质围岩亚级分级研究与应用
       文章从当前隧道建设实际出发,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多种围岩分级方法及采用指标情况,确立施工阶段以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作为分级基本指标,以地下水状态和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作为分级修正因素的亚级分级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一种基于数量化理论的施工阶段岩质围岩亚级分级模型;并通过样本检验证实本模型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试图探索一种施工阶段围岩亚级分级标准;最后与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进行施工阶段围岩亚级分级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以基本实现亚级分级的自动化和智能管理。
2013 Vol. 50 (1): 98-102 [摘要] ( 2393 ) [HTML 1KB] [PDF 0KB] ( 853 )
103 李敦仁
高速公路隧道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文章介绍了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的有关技术问题,介绍了空间数据模型、建模要素和建模流程,分析并比较了各类方法和流程的优、缺点;基于离散光滑插值等技术,提出利用地质钻孔点、地质剖面线上的特征点和由特征点插值出剖面线上的点三者共同参与插值的方法,提出基于任意形状空间多边形生成地下隧道的方法,并解决任意地下隧道与地质体相互裁减的问题;最后以岭脚隧道工程为实例,建立包括地层信息、三维隧道、断层信息等地下结构的全景三维地质模型,将研究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进行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3 Vol. 50 (1): 103-108 [摘要] ( 2123 ) [HTML 1KB] [PDF 0KB] ( 857 )
109 彭钧 李兴高
不同间距下盾构先行刀在砂卵石地层中耕松模式的数值研究
     为研究在砂卵石地层掘进过程中盾构刀盘上不同间距先行刀耕松前方土体的机理,文中基于二维离散单元法,通过PFC2D颗粒流软件建立了先行刀切入土体的仿真模型,并设计了多组实验模拟出刀具前方的接触力链走向及变化过程;根据刀具间土体颗粒接触力的变化,总结归纳出了三种典型的土体耕松模式,三种耕松模式可根据切深和间距不同相互转化,耕松土体面积也因耕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提出了耕松效率的概念,结合相关参数的比较,选择出了最优刀间距。
2013 Vol. 50 (1): 109-114 [摘要] ( 2118 ) [HTML 1KB] [PDF 0KB] ( 813 )
115 师永翔1 赵武胜2
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弯性能研究
      基于我国沿海地区大直径盾构隧道的结构形式,根据接头实际受力特点,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了大直径盾构隧道接头的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上海盾构隧道接头抗弯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本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具有良好的吻合性。通过对目前几种常用管片、接头受力分析模型进行的比较也显示,此抗弯刚度计算方法运用到梁-弹簧模型中能够较好地预测与评价我国沿海地区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受力特点,对管片、接头结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 Vol. 50 (1): 115-122 [摘要] ( 2281 ) [HTML 1KB] [PDF 0KB] ( 857 )
123 吴明1.2 彭建兵1.2 邓亚虹1.2 黄强兵1.2 侯小强3
改进的深基坑多层支撑温度应力计算方法
      文章在弹性地基梁法的基础上,考虑了支撑-围护结构-土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假设了更合理的温度变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形式;基于winkler地基梁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多层支撑温度变化引起的轴力简化计算方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计算方法误差更小,迭代次数更少,更加便于应用于实际。
2013 Vol. 50 (1): 123-128 [摘要] ( 1977 ) [HTML 1KB] [PDF 0KB] ( 812 )
129 于丽 王明年 罗勇 徐瑞 郑心
高水位深基坑柔性底板水压作用下变形规律及抗浮研究
       为得到高水位深基坑柔性底板在水压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及抗浮方法,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对高水位深基坑的抗浮措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大型基坑柔性底板在水压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分析了水压作用下各层底板各点显著区别于刚性基础的变形和受力特点;根据底板受力中间大、四周小的特点,对抗拔桩抗浮的措施进行了优化。
2013 Vol. 50 (1): 129-133 [摘要] ( 2030 ) [HTML 1KB] [PDF 0KB] ( 854 )
施工技术
134 彭超
公路隧道穿越浅埋断层破碎带工程处理技术
    成(都)简(阳)快速路龙泉山一号隧道进口段施工穿越浅埋断层破碎带时揭示围岩破碎、地下水较发育,施工期间发生了喷混凝土掉块、钢架扭曲变形、拱部下沉、地表开裂等危害,严重影响了隧道结构质量及安全运营。针对发生的初期支护变形及沉降的主要原因,设计中采用了微台阶开挖工法,以及加大预留变形量、设置大拱脚、围岩注浆加固、拆换原支护等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2013 Vol. 50 (1): 134-138 [摘要] ( 1771 ) [HTML 1KB] [PDF 0KB] ( 742 )
139 黄彬
大断面黄土隧道土石分界段施工技术
       土石分界地层大断面黄土隧道,由于其岩体石质较差,缺乏自稳能力,施工极其困难,安全风险极大。文章结合中南铁路土石分界地层中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实践,阐述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土石分界段爆破法施工的技术要点,研究分析了合理的施工开挖顺序、台阶高度和长度,以及围岩量测和施工注意事项。
2013 Vol. 50 (1): 139-142 [摘要] ( 2163 ) [HTML KB] [PDF 0KB] ( 56 )
143 宋嘉辉
却勒塔格二号隧道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库俄铁路却勒塔格二号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瓦斯溢出现象,通过对瓦斯溢出原因、瓦斯气体成分及瓦斯浓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超前探孔、施工监测、加强施工通风、隧道结构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保证了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
2013 Vol. 50 (1): 143-145 [摘要] ( 1939 ) [HTML 1KB] [PDF 0KB] ( 804 )
146 任昌真 史友海 杨贵
迂回导洞在新南岭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武广客运专线新南岭隧道出口段需穿越200余米充填粘土夹块石岩溶,采取预加固和预支护措施进行岩溶充填物处理势必需要大量的时间,造成工期延误及经济损失。为了保证工期及施工质量,采用了迂回导洞,既达到了地质预报的目的,更实现了长距离不良地质段多工作面施工、规避工期延误风险的目标。通过实际验证,使用这一方法确保了新南岭隧道的按期贯通。最后提出迂回导洞主要起到了超前地质预报和增加施工工作面、避免工期延误的作用。文章从隧道出口岩溶涌泥、地表塌陷灾害情况和充填岩溶分布探测确定出发,论述了迂回导洞总体方案、实施及效果。
2013 Vol. 50 (1): 146-149 [摘要] ( 2077 ) [HTML 1KB] [PDF 0KB] ( 784 )
150 刘伟1 周斌2 赵伟1 陈玉玲1
CASMT法在岩溶区深埋隧道探测中的应用——以汕昆高速公路大湾隧道为例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野外资料进行圆滑滤波以及静态校正后,以卡尼亚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为实际勘察资料要   ,在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推断解释。文章中将该方法应用于汕昆高速公路广西境河池至百色段岩溶区深埋藏大湾隧道勘察,并结合工区地质平面图资料以及物性参数,对地下复杂岩溶病害进行了推断解释,成功划分了隧道经过处溶蚀发育区、岩溶破碎带的分布情况,并给出了治理建议,为隧道后期优化设计、施工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2013 Vol. 50 (1): 150-153 [摘要] ( 2433 ) [HTML 1KB] [PDF 0KB] ( 816 )
154 施笋
土压平衡盾构在富含水砂层中加压开舱技术
      文章以北京地铁 15 号线南法信站—石门站盾构区间右线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选择加压开舱技术的理由,提出加压开舱的气压、泥膜和人员等为控制重点要素;论述了加压开舱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即根据承压水细中砂地层特点配置适合的泥浆,运用静止土压力理论并考虑土压和水压设定开舱气压,经过一定的流程形成掌子面及周边密封的泥漠,通过在人舱内一定速率的加压和减压,最终完成加压开舱检查刀盘的工作。实践证明,工程中制作的泥漠及设定的压力,有效地控制了土舱内的压力,保证了掌子面和地面的稳定,并且人员的选择、工艺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节省了成本,显现了加压开舱的优点。
2013 Vol. 50 (1): 154-160 [摘要] ( 2088 ) [HTML 1KB] [PDF 0KB] ( 833 )
161 谢银龙
盾构始发期间小间距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大断面隧道施工
     文章重点分析比较了盾构法隧道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案,详细介绍了四项施工关键技术;解决了盾构下穿过程中尽早达到土压平衡的难题,从而可有效控制既有隧道的结构变形,使盾构隧道安全通过。
2013 Vol. 50 (1): 161-165 [摘要] ( 2064 ) [HTML 1KB] [PDF 0KB] ( 781 )
166 张海波1 柳伟2 李建高1
复杂条件下超深地下连续墙泥浆的使用及性能
    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地铁Z1线,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最大墙深67m,在开挖过程中需穿越最大厚度 达18m的粉砂层,且需在寒冷的冬季施工,科学地配置和正确地使用泥浆是保证成槽的关键。根据技术规范和工程经验,设定了本项目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泥浆的性能指标,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对泥浆质量的严格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后续施工工艺的顺利进行。
2013 Vol. 50 (1): 166-170 [摘要] ( 2329 ) [HTML 1KB] [PDF 0KB] ( 813 )
171 胡荣明 魏曼 贺俊斌 杨成斌 李康 黄小兵
YJTQ-1型陀螺全站仪强制对准连接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为了解决陀螺全站仪无法直接架设在强制对准台上的问题,设计研发了YJTQ-1型陀螺全站仪强制对准连接装置。文章首先根据该装置的应用需求,总结出了该装置研制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YJTQ-1型陀螺全站仪的构造和陀螺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了该强制对准连接装置;最后,对该装置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陀螺强制对准连接装置定向精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在2.0"~2.5"之间,而三脚架则在2.5"~3.1"之间,该陀螺全站仪强制对准连接装置符合设计要求,完全可以达到应用的标准。
2013 Vol. 50 (1): 171-176 [摘要] ( 6553 ) [HTML 1KB] [PDF 0KB] ( 821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