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现代隧道技术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理事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现代隧道技术
 
2019年 56卷 3期
刊出日期:2019-06-25

研究与探讨
分析与计算
施工技术
材料与设备
   
研究与探讨
1 崔光耀 1 孙凌云 2 左奎现 1 王明年 3 荆鸿飞 4
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混凝土是由细骨料、粗骨料、水泥等材料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在混凝土基体中掺入纤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文章主要从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展开阐述和分析,在静力学方面主要从纤维掺量、纤维种类、形状、承载力计算方法等方面对其抗压、抗剪以及韧性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动力学方面主要分析研究了纤维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及纤维的种类、掺量、尺寸大小等对纤维混凝土的抗震、抗冲击和抗爆三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纤维后,其抗压、抗剪以及韧性性能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能够阻止混凝土内部裂纹的产生和发展,改善混凝土在动力响应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如何充分发挥纤维混凝土的韧性性能以及确保复杂地质条件下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的安全性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19 Vol. 56 (3): 1-7 [摘要] ( 660 ) [HTML 1KB] [PDF 795KB] ( 1661 )
8 孙会想
大埋深、高地应力地下洞室群围岩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
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脆性围岩应力释放型破坏(岩爆、片帮掉块等)和结构面—应力型破坏(围岩松弛、喷层开裂、顶拱坍塌等)是洞室群围岩破坏常见的主要形式。文章以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尾水连接管洞室群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踏勘统计分析,基于 500 μm显微镜观察、室内岩石力学单轴压缩试验对围岩应力释放型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数值模拟、孔内摄像技术对围岩结构面—应力型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表明,完整性较好的脆性围岩(Ⅱ类)具有一定的塑性性能,洞室开挖卸荷后岩体易发生压剪破坏,产生与受力方向呈小夹角的破坏面,塑性势能沿破裂面释放,进而引起薄层掉块或岩爆现象;对于完整性较差的围岩(Ⅲ类),由于节理、错动带等裂隙的存在,多表现为岩性强度高、岩体强度低的性状。围岩微裂纹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逐渐扩展连通,形成相互切割的结构面,并逐步向岩体深部不断发展,直至应力完全释放,受周边洞室爆破振动影响时易发生坍塌现象,破坏过程在宏观上表现为由表及里并具时效性的特点。
2019 Vol. 56 (3): 8-17 [摘要] ( 703 ) [HTML 1KB] [PDF 5612KB] ( 1619 )
18 原先凡 1 廖 丹 2
基于 GOCAD的 TRT测试成果解译方法研究
在隧洞超前地质预报中的 TRT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成果解译一直是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常用的解译方法相对单一,效果也不甚理想。基于此,文章针对目前 TRT成果解译过程中存在的预测依据与测试区实际地质条件结合程度相对较低、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及部位预测准确性相对较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将 TRT测试段的实际地质条件导入 GOCAD软件中创建模型,再将 TRT测试所得三维数据导入模型中,使其成为模型的一部分,实现了 TRT成果图像与实际地质条件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增加成果图像中色谱组合颜色的种类,使成果图像在反映灾害体的同时,能够反映其发育程度;通过将隧洞坐标和 TRT测试数据同时导入GOCAD中创建模型,明确了灾害体与隧洞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了对灾害体发育部位和规模的精确预报。实例应用表明,改进后的成果解译方法能够大大提高TRT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9 Vol. 56 (3): 18-24 [摘要] ( 726 ) [HTML 1KB] [PDF 2598KB] ( 1368 )
25 张小林 1 蔡建华 2 廖烟开 2
成都地铁龙泉山隧道瓦斯赋存特征分析与预测评价
针对隧道施工安全及瓦斯设防需要,文章首先从宏观上考察了四川盆地龙泉山区域地质背景及天然气构造,结合隧址区地质构造发育分布情况,认定成都地铁龙泉山隧道属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并指出其瓦斯构造的宏观特性。其次,结合钻孔天然气检测、物探测试及室内试验等详细勘察成果进一步进行细化,指出了龙泉山隧道瓦斯赋存的埋深、高程、地层、围岩等细观(工程)特性。最后,与即将贯通的龙泉山水工隧洞进行工程类比,并利用其瓦斯监测成果对以上特性进行校验,进行了针对成都地铁龙泉山隧道瓦斯赋存与设防等级的预测评价,为瓦斯灾害预测预防提供决策依据。
2019 Vol. 56 (3): 25-30 [摘要] ( 735 ) [HTML 1KB] [PDF 2907KB] ( 1506 )
31 彭 斌 1,2 祝志恒 2 阳军生 2 傅金阳 2 何洪波 1
基于全景展开图像的隧道衬砌渗漏水数字化识别方法研
文章通过隧道衬砌展开影像生成器软件对隧道衬砌渗水区域采集影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图像匹配、模型识别、图像展开与拼接处理,得到隧道衬砌的全景展开图像。利用图像分割与处理技术,对全景图像采用灰度图像转换、阀值选取、二值图像开闭运算等原理实现对图像渗水区域信息的识别与修正,并基于贵州某运营公路隧道衬砌渗漏水实例,经过若干算法程序提取出该隧道渗水病害的位置、面积及病害长度等特征信息,建立了一套隧道衬砌渗漏水病害的数字化识别系统,可为隧道衬砌渗漏水检测提供一种便捷、高效、全面的综合检测手段。
2019 Vol. 56 (3): 31-37 [摘要] ( 625 ) [HTML 1KB] [PDF 3954KB] ( 1775 )
38 黄银钉 1,2
老城区双护盾 TBM地铁工程筹划技术研究
青岛地铁 2 号线位于青岛市老城区,道路红线狭窄、建设用地紧张,采用双护盾 TBM 施工,需解决TBM掘进和车站施工相互干扰以及 TBM始发、过站、接收等技术难点。文章结合青岛老城区环境特点和地铁线站条件,提出了工程筹划的基本原则;通过对 TBM始发方案研究,提出了“轨排井+吊装井+始发洞始发技术”;通过对TBM过站方案研究,提出了“整机曲线过站技术”和“站内导洞过站技术”;通过对 TBM接收方案研究,提出了“存车线隧道+车站风井解体吊出技术”,总结形成了适用于老城区地铁工程建设的双护盾 TBM成套工程筹划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缓解了老城区地铁建设征拆难度大、交通资源紧张的矛盾。
2019 Vol. 56 (3): 38-44 [摘要] ( 746 ) [HTML 1KB] [PDF 2559KB] ( 1384 )
45 张金伟 1 刘志广 1 路清泉 2 张志伟 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推广实施方法研究
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如何将BIM技术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并加以推广应用,体现BIM技术的优势,加快全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实现新时代城市智慧地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北京地铁19号线工程BIM技术应用示范,对城市轨道交通 BIM应用推广实施方法展开讨论,强调应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建立标准,整合资源。通过项目需求为引导,开展试点工程示范应用,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攻关,最终实现行业、企业的普遍认知和BIM技术全面推广实施。
2019 Vol. 56 (3): 45-52 [摘要] ( 716 ) [HTML 1KB] [PDF 3595KB] ( 1557 )
53 薛 刚 张 夏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城市综合管廊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但国内建设起步较晚,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基于DPSIR框架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利用BP神经网络计算指标权重及粒子群优化权重,构建了3个层次、5个维度、42个指标的城市综合管廊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包头市新都市区综合管廊项目为例,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 PSO-BP 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最终仿真输出结果为 72.181 08,说明该项目经济生态建设发展水平良好。
2019 Vol. 56 (3): 53-58 [摘要] ( 781 ) [HTML 1KB] [PDF 2411KB] ( 1408 )
59 温晓凯 孙 坤 刘 亮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巡检信息化系统构想
文章针对当前地铁巡检智能化程度低、大数据运用程度低的现状,构想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巡检信息化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大数据技术,提升了地铁巡检作业规范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及大数据运用水平,可为地铁运营公司提供维养数据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
2019 Vol. 56 (3): 59-64 [摘要] ( 791 ) [HTML 1KB] [PDF 3271KB] ( 1670 )
分析与计算
65 孙强强 1 薄景山 1,2 刘红帅 3 景立平 2
隧道对地表地震动放大作用的研究
场地条件对地震波传播有较大的影响,浅埋隧道改变了近地表的场地条件,势必会对地面地震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临近地面结构的地震响应。文章选取 Ricker小波作为输入动力时程,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均匀弹性场地中圆形隧道对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隧道埋深和入射波频率时地表水平向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其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变小,但影响范围近似线性增大,主要集中在 5倍的隧道半径范围内;无量纲周期 λ/D在 6~8左右时,隧道对地表 PGA的放大作用最为显著;λ/D>10时,隧道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2019 Vol. 56 (3): 65-71 [摘要] ( 674 ) [HTML 1KB] [PDF 4689KB] ( 1317 )
72 李积栋 1,2 油新华 1
强震作用下支护-结构一体化管幕预制法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研究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一体化管幕预筑法是一种全新的暗挖施工方法,改变了传统暗挖法先加固、后支护、最后施作主体结构的施工步序,将加固、支护、主体结构合为一体并一次建造成型。目前有关地下结构抗震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分析传统施工工艺施作而成的地下结构地震响应问题为主,缺少对地下大断面管幕预筑法结构的抗震研究。文章基于有限差分软件 FLAC3D,研究了管幕预筑法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强震作用下,沿管幕车站结构高度各测点相对水平位移呈倒 S型规律;(2)地震作用下车站结构应力值相对较大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各管幕的连接处、中板与管幕的连接处、管幕与底板连接处;(3)与单向地震作用相比较,双向地震作用下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和最大水平应力值均有所增加,水平位移、相对水平位移有所减小。
2019 Vol. 56 (3): 72-78 [摘要] ( 777 ) [HTML 1KB] [PDF 2592KB] ( 1294 )
79 卓 彬 1 李 盛 1 何 川 2 王 焕 3 王起才 1 马 莉 4
沟槽式深覆土减载明洞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及截面设计研究
为了改善沟槽式高填黄土明洞衬砌结构内力,减小明洞衬砌厚度,文章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从 EPS板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减载机制分析入手,研究了减载前后明洞各位置结构内力和结构衬砌厚度变化规律,以及边坡坡角对减载前后明洞结构内力和截面衬砌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填黄土明洞结构内力和结构衬砌厚度均随回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减载明洞结构内力和结构衬砌厚度减小效果均与 EPS板厚度和 EPS板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关,在 EPS板处于塑性阶段末期,减载效果最佳,并给出了该密度下 EPS板减载的优化设计;边坡角度越大,减载前后明洞结构内力越小;除拱顶外,明洞衬砌截面厚度均有减小趋势;而减载后的洞顶衬砌厚度减小效果最明显,其余截面厚度减小量均呈加速减小趋势。文章最后建议对不同填土高度、不同边坡坡角的沟槽式高填明洞进行不同 EPS板密度和厚度的优化设计。
2019 Vol. 56 (3): 79-87 [摘要] ( 724 ) [HTML 1KB] [PDF 3964KB] ( 1447 )
88 陈 明 管会生 谢友慧
斜井盾构栽头及推力配置研究
斜井盾构栽头是盾构下坡掘进中出现的不良姿态,其栽头程度直接影响斜井隧道的成型质量。目前国内对于斜井盾构栽头问题研究较少,且缺乏可用于描述斜井盾构栽头的模型。此外,采用推进系统进行斜井盾构栽头调整,其推力配置主要依据人工经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鉴于此,文章以内蒙古新街台格庙盾构煤矿斜井为工程背景,从盾首盾尾沉降量不一致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可用于描述斜井盾构栽头的地基反力分布模型,研究了推进系统推力配置与斜井盾构栽头程度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推进系统的临界推力配置方案。该初步研究成果可为斜井盾构栽头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9 Vol. 56 (3): 88-94 [摘要] ( 666 ) [HTML 1KB] [PDF 2008KB] ( 1354 )
95 王雪亮 1 纪新博 2 夏梦然 1 谭志明 2 侯志强 2 张积华 2
沈阳城区地层顶管顶力监测分析研究
顶力是顶管工程施工的重要参数,顶力的合理控制不仅能充分保障开挖面稳定,而且还能够合理优化工作井和中继间布置等。文章通过对沈阳城区含翼缘钢顶管和钢筋混凝土顶管的顶力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顶管结构形式、不同管材、不同管径和不同顶管开挖方法的顶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顶管、手凿式混凝土顶管、土压平衡混凝土顶管、泥水平衡混凝土顶管在顶进过程中的顶力变化各异,单位面积摩阻力-顶距曲线震荡不同。
2019 Vol. 56 (3): 95-101 [摘要] ( 745 ) [HTML 1KB] [PDF 4354KB] ( 1418 )
102 曾 来 1 刘 勇 2 杨红运 2,3 郭 平 4
大倾角回采巷道松动圈支护优化
随着大倾角煤层广泛开采,其巷道顶底板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矿山的安全生产。文章以西南地区 5个矿区的 6条大倾角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首先运用地质雷达对 6条大倾角回采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松动圈范围进行现场测试;其次采用 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围岩破坏方式、破坏塑性区进行模拟与分析,并综合现场实测结果绘制了大倾角回采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图;最后以异形断面为例,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锚杆+锚索+钢带”的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减小底板及两帮破坏范围,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2019 Vol. 56 (3): 102-108 [摘要] ( 730 ) [HTML 1KB] [PDF 2834KB] ( 1481 )
108 季 昌 1 王 力 2
软土地区盾构穿越待改建老旧大堤的变形控制研究
针对国内深厚软土地区盾构下穿改扩建堤坝变形安全控制问题,文章依托上海某典型软土盾构隧道下穿待改扩建堤坝工程,通过对比不同加固方式确定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法,现场实测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堤坝期间地层变形和孔压变化规律以及盾构下穿期间改扩建堤坝表层变形和隧道自身变形。结果表明: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方法可较好地控制盾构下穿改扩建堤坝的施工风险,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对常规埋深盾构隧道下方约 2倍盾构直径范围内的软土有加固效果,双曲线经验法能较好预测软土地区老旧大堤预压加固作用下的地基沉降,盾构穿越预压加固的大堤引发的固结变形沉降较小。
2019 Vol. 56 (3): 108-117 [摘要] ( 731 ) [HTML 1KB] [PDF 3624KB] ( 1272 )
118 王 玥 史继尧
隧道型钢拱架打孔对其刚度影响分析
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常采用型钢拱架进行支护,但当拱架间距小于 1 m时,施作超前小导管的外张角难以控制。为减小超前小导管外张角,现场施工中采用了型钢拱架腹板打孔的方法。文章通过建立拱架三维模型,计算了不同打孔范围、不同打孔密度情况下拱架的变形情况,研究了型钢拱架腹板打孔对拱架和支护体系的刚度影响。结合现场对比试验,根据初期支护变形、围岩压力和拱架内力的实测情况,提出打孔间距是影响拱架刚度的主要因素。在本工程条件下拱架腹板打孔的安全间距为 40 cm及以上,其对拱架刚度的削弱程度小于 4%,对整个初期支护体系的刚度几乎没有影响。
2019 Vol. 56 (3): 118-124 [摘要] ( 535 ) [HTML 1KB] [PDF 4597KB] ( 1344 )
125 曹校勇 1 冯志华 1,3 史彦文 2 宋飞庭 2 赖金星 2
漂卵石隧道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为研究锚杆在漂卵石隧道中的支护效果,文章依托西藏某漂卵石隧道工程对锚杆进行了打入试验与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25锚杆平均打入深度只有 1.50 m,为设计长度的 42.7%,打入到极限深度时发生扭转破坏或发生空转而无法继续钻进;原设计?51不带钻头锚杆的平均打入深度只有 1.15 m,为设计长度的 38.3%,均以无法继续钻进而终止;不带钻头的情况下?25锚杆打入深度较带钻头锚杆打入深度提高 23.1%,?51锚杆打入深度较带钻头锚杆打入深度提高 95.2%;?25锚杆拉拔力平均值接近设计值 50 kN,但却无法发挥锚固作用。依据锚杆测试结果,确定了 4项施工支护优化措施,包括:(1)取消系统锚杆,减小围岩扰动;(2)取消锚杆钻头,改为直接打入;(3)将锁脚锚杆由1组调整为2组,保证总体支撑深度;(4)超前锚杆由2.5 m长的?51锚杆调整为1.8 m长的?25锚杆。监测结果显示,方案调整后隧道收敛变形小幅增加,拱顶沉降明显减小,隧道施工速度明显加快,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
2019 Vol. 56 (3): 125-132 [摘要] ( 625 ) [HTML 1KB] [PDF 4574KB] ( 1468 )
施工技术
133 韩瑀萱 1 冷希乔 2,3 严金秀 4 张 睿 5
米仓山特长隧道竖井施工技术
特长深埋公路隧道通常采用竖井分段式纵向通风。竖井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型式,其施工难度大、设备投入多、安全管理风险高。文章结合巴桃高速米仓山特长隧道深大竖井的建设案例,对环保区深大竖井的施工技术、施工配套设备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米仓山特长隧道通风竖井采用短段掘进、单层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混合作业法施工,施工配套设备主要包括井架、提升设备、钻孔设备和出碴设备等,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2019 Vol. 56 (3): 133-138 [摘要] ( 747 ) [HTML 1KB] [PDF 3144KB] ( 1781 )
139 王 猛 石梦晓 许满吉 吴文朋
四孔小间距重叠暗挖隧道施工顺序研究
多孔小间距重叠隧道施工顺序的选择及优化是影响其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文章基于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与九号线工程形成的四孔小间距重叠暗挖隧道,设定了 4种不同的施工顺序,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施工顺序对地表沉降、隧道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叠暗挖隧道的施工会导致地表发生沉降,且隧道间距越小,造成的地表沉降越大;从控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和衬砌应力的角度看,“先下后上”施工顺序要优于“先上后下”施工顺序,而后行隧道的施工顺序相对而言影响不大;本工程采用“先下后上,后行隧道先左后右”的施工顺序,地表沉降与隧道拱顶沉降值均未超过 10 mm,满足规范要求,沉降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2019 Vol. 56 (3): 139-146 [摘要] ( 619 ) [HTML 1KB] [PDF 4250KB] ( 1523 )
147 王德明 吴月月 孙华东 田善君
永莲隧道大型承压含水体探查及处治方法研究
江西永莲隧道施工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多次发生突水突泥灾害,严重影响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文章通过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法与超前钻孔探查法确定承压不良地质含水体的空间位置、展布形态以及富水性等,并根据探测结果采取左洞重点涌水钻孔的小偏角原位扫孔注浆、含水体区域的左洞加密钻孔注浆、重点区段的帷幕加固圈加厚处理以及右洞工作洞室钻孔泄水释能并注浆的方法进行左右洞联合处治。注浆效果评价以及实际开挖效果表明,采用左右洞联合处治方法,承压含水体处治效果良好,含水体区域岩体的强度、稳定性及渗透性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隧道顺利安全地通过了 F2断层破碎带。
2019 Vol. 56 (3): 147-153 [摘要] ( 580 ) [HTML 1KB] [PDF 4976KB] ( 1312 )
154 张晓宇
银西高铁软塑黄土隧道地表降水试验研究
银西高铁驿马一号隧道穿越黄土含水层,洞身黄土以软塑为主,施工中出现了渗涌水、隧底软化、黄土含水率增高、掌子面失稳、围岩稳定性变差等问题。为解决隧道施工中遇到的难题,首次在软塑黄土隧道中开展了地表超前降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降水能够疏干洞身范围内的地下水,减小股状涌水的风险,降低洞身地下水压力;降水后黄土含水率由 34.4%降到 27.2%,液性指数从 0.84降到了 0.6,改善了黄土的物理性质,提高了黄土的围岩稳定性;洞内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地表降水后隧道拱顶沉降累积量和变形速率明显降低,地表降水效果明显。
2019 Vol. 56 (3): 154-160 [摘要] ( 560 ) [HTML 1KB] [PDF 1847KB] ( 1438 )
161 李沿宗 赵 爽
某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方案及多层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针对某高地应力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岭脊核心段大变形控制难题,文章基于“先放后抗”和“先抗后放”的变形控制理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案。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分析与总结了不同开挖与支护工序对曲墙四层支护(三层初期支护+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变形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开挖与支护方案下各层初期支护变形规律。结果表明,从该隧道岭脊核心段施工安全性、施工时效性以及充分利用变形控制的时空效应方面考虑,建议采用基于“先抗后放,以抗为主”的变形控制理念。
2019 Vol. 56 (3): 161-165 [摘要] ( 592 ) [HTML 1KB] [PDF 1014KB] ( 1379 )
166 孔庆祥 翟人锋
目前高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京沈铁路北台子隧道工程为例
目前在我国高铁隧道施工中,存在光面爆破效果差、隧道施工步距制约开挖进度、二次衬砌拱顶出现脱空、空洞等质量问题,以及长大隧道通风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依托京沈高铁北台子隧道工程实例,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工程实践表明,施工效果良好。
2019 Vol. 56 (3): 166-171 [摘要] ( 639 ) [HTML 1KB] [PDF 3443KB] ( 1228 )
172 侯策源 陈 添 薛宏平
砂卵石复合地层盾构隧道施工预加固技术
在复合地层中进行盾构隧道掘进时常常会面临掘进参数恶化、掘进速度下降等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成都地铁 1号线三期工程盾构隧道穿越砂卵石复合地层施工实例,采用地面注双液浆及管棚预加固技术对地层进行预加固处理。结果表明:地层经过预加固处理后,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扭矩和推力下降显著,掘进速度明显提高,两种预加固方式都能很好地改善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的掘进情况。
2019 Vol. 56 (3): 172-176 [摘要] ( 663 ) [HTML 1KB] [PDF 1532KB] ( 1396 )
材料与设备
177 尚友磊 1 谭 准 2
广州地铁流花路站超大断面暗挖工法优化
特大跨度超大断面地铁车站通常采用侧洞法、中洞法或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施工,其开挖导洞多,施工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文章以广州地铁 11号线流花路车站为工程背景,结合实际水文地质情况,对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施工工法进行了优化,并采用 Midas-GTS对优化工法的安全性及结构的可靠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法对缩短施工工期有利,结构沉降及隆起量均满足要求,其施工安全性和结构可靠性均能得到保证;同时应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现场监测,注意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施作时机。
2019 Vol. 56 (3): 177-185 [摘要] ( 666 ) [HTML 1KB] [PDF 6357KB] ( 1430 )
186 孙国庆 彭 峰 邹明波
刚性袖阀管束注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我国西北地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利等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多要穿越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施工掘进中经常遭遇突水、涌砂等灾害,致使工程进度缓慢,威胁施工安全,同时对区域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文章结合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层段施工实例,提出了刚性袖阀管束注浆新技术,刚性袖阀管束在纵向可发挥地层锚固作用,提高开挖面稳定性;在径向可发挥预支护作用,有效约束松动圈形成,控制隧道变形。通过在胡麻岭隧道运用刚性袖阀管束注浆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砂层成孔性差、浆液扩散困难以及可注性差等技术难题,注浆效果和注浆施工效率明显提高,保证了富水粉细砂层隧道施工安全。
2019 Vol. 56 (3): 186-191 [摘要] ( 727 ) [HTML 1KB] [PDF 1920KB] ( 1449 )
192 杨 钊 1,3 贺祖浩 1,2 刘 毅 1,2 陈培帅 1,2 李德杰 1,3
福州地铁过江通道泥水盾构弃浆在壁后注浆材料中的再利用
采用泥水盾构掘进隧道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泥浆,其处理和运输不仅需花大量的费用,还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此,文章以福州地铁厚庭—桔园洲区间隧道泥水盾构下穿乌龙江施工为例,研究了利用泥水盾构废弃泥浆配制壁后注浆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砂浆性质的水胶比、粉灰比、砂胶比、泥浆比重4个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并探讨了它们对壁后注浆材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水胶比和泥浆比重是影响壁后注浆砂浆稠度、流动度和泌水率的主要因素;(2)水胶比和粉灰比是影响其凝结时间的主要因素;(3)水胶比、胶砂比和泥浆的比重是影响砂浆密度的主要因素;(4)通过控制泥浆比重和水胶比可以配制出工作性能和强度性能良好的壁后注浆材料。
2019 Vol. 56 (3): 192-199 [摘要] ( 704 ) [HTML 1KB] [PDF 2536KB] ( 1308 )
200 万 利 1 周磊生 2 孙昌海 1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钢木组合端头模板研制及应用
山岭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渗漏水与隧道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密切相关。为解决传统衬砌台车堵头模板存在的施工缺陷,提高二次衬砌施工缝质量以及更好、更快捷地安装止水带,文章以济南二环路隧道工程为背景,对模板台车端头木模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钢木组合式端头模板。该模板在浇筑二次衬砌时可为外露的半幅止水带提供弯起空间,并且取消了止水带固定筋与定位筋,避免了止水带受损,节约了安装成本,提高了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质量;其节段化设计方便了端头模板的加工、安装与拆卸,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
2019 Vol. 56 (3): 200-205 [摘要] ( 707 ) [HTML 1KB] [PDF 2906KB] ( 1454 )
206 袁荣涛 1 翟人锋 2 陈海涛 1
一种新型防水板铺挂台车在北台子隧道中的应用
渗漏水是山岭隧道常见的病害之一,轻则影响隧道美观,重则影响到隧道质量和行车安全。隧道渗漏水很大程度上是因防水板的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针对目前防水板铺挂设备、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文章以京沈京冀客专北台子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新型防水板铺挂台车,阐述了其系统构成、工作原理、施工工艺,并与现有防水板铺挂设备进行了功效对比和经济对比。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新型防水板铺挂台车实现了防水板铺挂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保障了作业人员的施工安全,提高了土工布、防水板的施工质量。
2019 Vol. 56 (3): 206-211 [摘要] ( 598 ) [HTML 1KB] [PDF 2817KB] ( 1435 )
现代隧道技术
 

编 辑 部 公 告

 
 
关于召开“一带一路”西北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暨交通产业博览会的通知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公路节能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科普传播委员会”暨“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在皖成立
国际隧协2018颁奖大会璀璨落幕 中国力压群芳收获五大奖项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公告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声明
《现代隧道技术》杂志专栏征稿启事
2020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 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征文通知
2019 年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1 号通知)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通知
                  更多 
 

本 刊 广 告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科技情报中心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 《现代隧道技术》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蜀ICP备15009224号-4